闫东洁  >>  正文
闫东洁:舞蹈和微笑,世界共同的语言
闫东洁
2017年09月07日

Nehanda和中国选手赵欣悦合影

当这两个南非姑娘踏上飞往北京的航班时,她们心中期许的是与芭蕾有关的一切,也为即将到来的比赛有些许的紧张。

Nehanda Peguillan今年16岁,Michaela Louw略小,15岁。这是她们第一次来中国,和她们一同前来参加北京国际芭蕾舞大赛的,还有世界各地的数十位年轻的芭蕾舞者。

从约翰内斯堡到北京,算上转机时间大概要二十来个小时。两个姑娘从学校请了假,兴奋地踏上了旅程。她们一直重复着:“我们真的太兴奋了”,而说这句话的时候,她们的手不由自主地挥舞,眼睛明亮而有神。

“北京和我想象的很不一样,这很难形容,但我已经爱上这个城市了,太棒了。”Michaela说。然而,赛事时间安排紧张,她们其实一直只是往返在国家大剧院和附近的宾馆里。

Michaela的妈妈说,这是一项重要的国际赛事,而且“来北京的行程实在太吸引人了”,所以他和Nehanda的爸爸毫不犹豫地为姑娘们报了名并定好了机票。

Nehanda在国家大剧院的排练厅彩排

Nehanda Peguillan和Michaela Louw是今年唯一两个参加比赛的非洲姑娘,他们肤色一黑一白,身材消瘦而肌肉有力,后背笔直,双腿修长,走在北京古老的街道旁,有很高的回头率。

刚到北京的时候,她们不知该如何与几十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参赛者交流。比赛共有十天,除了最终的对决,大赛还安排了一些集体课程、老师指导等。在排练厅里与同组的伙伴迎头遇上了,Nehanda说,她就会微笑地点点头。

“印象最深的,是两位日本的选手。她们真的很害羞,笑的时候会低头,然后使劲儿鞠躬,我和她们打招呼,他们似乎还会脸红,”Nehanda讲起她们,笑得更开心了。

而就是这样每天见面点头微笑,经过了十天,她们却也成了熟悉的好朋友。决赛过后,在离开北京前的最后一个夜晚,Nehanda和Michaela与那两位日本姑娘促膝长谈,虽然语言并不通顺,她们却一直不舍得离开彼此的房间。

“我们聊过去,聊学校,聊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朋友,聊比赛这几天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情,反正有说不完的话,时间过得很快。”

此行对Michaela来说,甚至还有更特别的意义。排练课上,她口中那位“皮肤白皙、身材高挑”的欧洲帅哥,让她的心狂跳了。在午休的咖啡桌上,Michaela和她妈妈、和Nehanda表达着毫不掩饰的爱慕,并且说在离开之前一定会一起跳支舞、互相留下联系方式。

Michaela的妈妈鼓励着她,和她一起笑,并称赞那个小伙儿真的很帅气,时不时地调侃几句,让Michaela本就绯红的脸上更多了红晕。

两个姑娘和指导老师合影

Nehanda是和爸爸同来,她们一有空,便迫不及待地到周边去逛逛,试图探索更多的北京。他们坐了黄包车,逛了老北京胡同,吃了北京烤鸭,看了夜里的天安门。在倒数第二天,Nehanda还搭上了计程车,跑到百里外的长城,拍了张照,也算是个“好汉”了。

在这一切的经历后,比赛本身似乎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其实,Nehanda 和Michaela都没有进入决赛,更没有获得名次,可这又有什么区别呢?她们从地球的另一端来到北京,和许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同龄人们一起度过了文化交织、新鲜刺激的十天,不是更值得记忆和珍惜的吗?

临走前,两个姑娘说,想在朝夕相处的国家大剧院“巨蛋”前,拍张照。于是,她们四点便起床了,伴着凌晨安静的北京老城,化妆打扮。伴着日出,她们来到巨蛋前,穿着芭蕾舞服装,又对着镜头,投以美好的微笑。

她们在晨练的人群中翩翩起舞,引来无数的注视。这些注视的目光,是否能明白,一次远跨重洋的舞蹈旅程,十天跨越文化的情感交流,一个真实但不完整的北京印象,刚刚在这两个南非姑娘的心中,埋下了新的种子?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国际部记者,用文字记录不同国度、不同领域艺术家、学者、商人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