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传统认知中,制造业是处于不断迁移状态的。从英国迁移至美国,在从西欧、美国等迁移至韩国、日本,然后在从这些地方迁移至亚洲、非洲等地。目前,大众习惯性地将拉丁美洲、东欧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看做低成本地区,而将美国、西欧和日本看作高成本地区。但就目前来看,这样的制造业迁移观念显然已经落伍了。
当下,除了人工工资这一成本外,劳动生产效率、能源成本、利率和汇率及其他因素正在成为影响制造业迁移的不可忽视因素,正在极大地影响制造业的重新分布。近日,佳能重新回归日本,将日本当做制造的“大本营”其实就已经凸显出这一点。或许,制造业的地域分布将呈现出新态势。
内在因素:自动化更高的生产线成决定性因素
据悉,佳能计划在日本宫崎县高锅町兴建数码相机新工厂,并在2019年启用,投资额约200亿日元。而这也将为佳能于2009年1月年在日本兴建长崎工厂之后,时隔8年之后再度回归日本,在日本投建新工厂。而这还仅仅是个开始,佳能计划将在之后的时间中海外生产的部分轻便型相机移回日本国内生产。佳能目前的目标是计划将日本国内的生产比重,由2016年12月底的56%提升至60%。
事实上,有这样返回日本举动的不只是佳能一家企业,日本大型制造企业回归本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先锋已将日本市场所需的汽车导航系统从泰国移回日本青森县的工厂进行生产,卡西欧也正在山形县的生产据点内兴建新工厂。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于目前日本的工厂自动化生产线能够极大地降低成本。
据了解,在佳能大分县工厂,一些产品的制造现在已经实现了70%以上的自动化。而自动化浪潮也在席卷日本制造业,各种业务部门几乎都在在尝试自动化生产办公产品和其他设备。自动化生产线这一内在因素,成为了制造业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外围因素:汇率、能源成本等受到重视
而从大环境上来看,汇率、能源成本等也受到重视,成为制造业继续迁移的重要外围因素。比如近日日经亚洲评论报导指出,日本企业将生产转移至国内不只为了减少劳力成本,也可减少受汇率波动的影响。
Nikkei-Markit发布8月份日本制造业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2.8,创3个月以来最快扩张速度。第二季经济成长率受国内市场需求拉动季增4.4%超乎预期,连6季成长为11年来首见。换句话说,转移生产基地是为优化亚洲生产策略的一部分,日元强劲的表现让亚洲和其他地区看起来较低的人力成本愈发显得无足轻重。
此外,墨西哥、美国等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能源成本优势明显,制造成本优势逐渐显现。因此在成本变动影响下,跨国公司制造业生产呈现向发达国家加速回流趋势。
多因素聚合在一起,再次影响制造业的迁移
从制造业近十年的发展轨迹看,全球要素价格都不同程度出现上涨。但需要注意的是,数字的高低并不是绝对的关键。重要的是有没有与业绩挂钩——与利润相比,要素价格的上涨是否合理?以亚洲为例,现在高涨的工资水平,成为制造业巨大的成本支出,不断在压缩利润空间。结合劳动生产率、汇率、能源成本等,工资成本已经不再是制造业迁移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多因素聚合在一起,将再次影响制造业的迁移。就目前来看,已经出现向发达国家回流的迹象。这对于许多需要制造业来帮助自身实现腾飞的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等国家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而对于中国来说,在“中国制造2025”大方向的引领下,中国制造业也有可能发生极大变化。
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化解过剩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补齐创新能力、质量品牌和工业基础短板,按照这样的路线走下去,中国制造或许能够迎来真正的辉煌。(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本文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khxx-wk
科技新发现官方微信公众号:kejxfx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