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生  >>  正文
孙瑞生:走进梁家河 踏访知青路
孙瑞生
2017年11月14日

深秋季节,革命圣地延安层林尽染,色彩斑斓。10月27日至28日,我们延安干部学院培训班的51名学员,在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的梁家河村进行了为期一天半的体验式教学。

参观知青旧居、踏访知青足迹、重走劳动山路、感受艰苦生活、村民家中访谈、学员互动交流……新颖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员们倍感梁家河之行收获巨大、受益匪浅,身心经受了彻底洗礼,党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学员参观梁家河村史馆。  孙瑞生 摄

10月27日,顶着浓浓晨雾,学员们乘车离开延安。从延安到梁家河70多公里的路程,当年知青们坐着大卡车,翻山越岭,走了多半天。而如今,宽敞平坦的高速公路直达延川县文安驿镇,因此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大家便来到了梁家河。

1969年1月13日,15岁的习近平与其他十四位北京知青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来到梁家河这个贫穷落后的陕北小村,进行劳动锻炼,在这里,习近平度过了七年艰苦的岁月。七年里,他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与村民们一起打坝、造地、修路,发展生产,为村里打了第一眼深井,解决了村民们的吃水问题,并建起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们用沼气照明、做饭。七年里,习近平与梁家河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深深地融入到这片土地当中。

在知青旧居,学员们走进破旧而又昏暗的窑洞,想象着习近平当年和村民们盘腿坐在炕上,吃着粗茶淡饭,依然谈笑风生,谋划着村里的发展;想象着习近平和村民们白天担粪、掏地,累得精疲力竭,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看书学习;想象着每到晚上,村民们就陆续来到他的窑洞“串门”,他给大家讲《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故事。

在知青旧居一号院,村民刘金莲给大家讲述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生活和点点滴滴的故事。乡音虽然浓重,但语言极为朴实。

“刚开始他们这些北京来的娃们不会干活,也吃不下村里的苦,一个强壮劳力一天能挣10个工分,他们只能挣6.5分,但时间不长,他们就适应了村里的生活和劳动,一天也能挣到10个工分了。”

“开始他们不会生火、做饭,我负责给他们做饭,每天吃的是玉米面、高梁面团子,就着酸菜,几个月都吃不上一顿肉。”刘金莲说:“但他们干活很卖力气,尤其近平,所有的农活都会干,担着二百斤重的麦子,一口气能走十几里山路,肩膀上磨出了一道道血印。”

听着刘金莲大姐的讲述,学员们一个个内心激荡、感慨万分。一支部学员、内蒙古自治区纪委常委赵光炯说,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讲习近平在梁家河度过的“五大关”,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五大关”让青年习近平完成了从一个市民到农民的转变,离开梁家河时,他说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说自己的心永远留在了梁家河,这些都是动了真情的、发自内心的。

知青旧居一号院、二号院、三号院,每一个院落都留下了习近平和知青们当年的浓厚生活气息和无数趣闻轶事。习近平爱读书的习惯也给学员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时农村的生活单调而枯燥,又没有电。习近平除了劳动,就靠看书打发时间,他不仅在出工的路上看书,在劳动休息的间隙看书,晚上别人睡了,他还要在煤油灯下看书到深夜,第二天鼻孔里被煤油灯熏得全是黑。

担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团委书记、党群工作部副主任的年轻学员徐光说,他在习近平住过的窑洞里看到陈列柜里大量的书籍和桌上破旧的煤油灯,并听讲解员介绍,刚来梁家河时习近平只带了一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坚持就是7年,他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

徐光表示,总书记这种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青年学习的,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习总书记总能讲出那么多的精彩语句和深邃思想,这些基本功在梁家河就得到了锤炼。

接下来,在铁业社、缝纫铺、代销店、阅览室参观,讲解员说,这都是习近平当年担任梁家河村支书后为村民们办的一桩桩好事。在水井台上,村民们深情回忆习近平当年在寒风刺骨的冬天挽起裤腿下水挖泥的感人场景,至今梁家河村民吃的还是这眼井里的甘甜井水;在沼气池旁,延安干部学院老师何磊动情讲述,1974年5月习近平自费去四川绵阳实地考察沼气池建造技术,7月份建起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

“从1969年到1975年,在七年的漫长岁月里,来梁家河插队的其他十四位知青有的上学,有的招工,有的待了不到一年就以病撤退。习近平是最后一个离开梁家河的。”何磊说。

之后,不管是在福建还是浙江工作,习近平都一直关注着梁家河的乡亲们,经常接济一些村民,还让昔日村里的好友吕侯生到福建看病。

学员们在知青旧居进行访谈式教学。  孙瑞生 摄

“他心里时刻装着梁家河,数次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们。”据何磊介绍,2015年2月13日,总书记再次回到梁家河,到家家户户都看了看,用延川话和乡亲们交谈,就像回到了自己家中一样。

一支部学员、河南省总工会副主席谷文峰说,最让他感动的就是,习近平当年离开梁家河时村民们一早在院子里送他的场景,那是最感人的一幕,体现了梁家河人民对习近平最质朴的感情。

“总书记当时和乡亲们说了句,如果大家不想让我走,我就继续留在梁家河。听得简直让人掉泪。”谷文峰十分感慨地说。

一支部女学员、中国地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曹杰也十分钦佩总书记的这种人民情怀,和群众能够手拉手、心连心。她说:“一个有人民情怀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伟人,但一个伟人是一定有人民情怀的,中国人民的领袖尤其如此。”

曹杰说,梁家河之行让她思想上经受了彻底洗礼,心灵上得到了深度净化,党性得到了极大提升,让她增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听了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8次递交入团申请、10次递交入党申请,由于“家庭原因”,一次次被拒绝,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在梁家河入党,并成为村支部书记的故事,一支部学员、中国铝业公司新闻中心主任聂震十分感动,他说,这充分体现了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对共产主义的执着信仰和对党的绝对忠诚。

“理想信念是我们经受任何困难和考验的精神支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得太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就是要朝着这个目标敢于担当,奋勇前行。”聂震坚定地表示。

晚上,全体学员意犹未尽,住在梁家河的窑洞里,一边阅读有关知青们生活的书籍,一边围绕如何学好梁家河的“大学问”进行交流讨论。

28日上午,全体学员精神抖擞,迎着凛冽的寒风,举着鲜艳的红旗,重走劳动山路,踏访知青足迹。当年的羊肠小道上,黄土飞扬,不知流下总书记和知青们多少辛劳的汗水;而如今,山前山后,满目苍翠,瓜果飘香,新一代梁家河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正砥砺奋进,昂首前行。

关于作者:孙瑞生,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