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青  >>  正文
李映青:复旦大学周文教授谈精准脱贫与县域经济发展
李映青
2017年11月29日

长期以来,云南是一个经济社会欠发达省份,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难度大。到2012年底,全省还有804万贫困人口,129个县(市、区)中88个是国家扶贫攻坚县,特别是西部边境、乌蒙山区、迪庆藏区、石漠化片区以及人口较少民族,更是云南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摆脱贫困是云南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

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一个主战场,十八大以来,云南向贫困发起了全面总攻。到2016年底,云南省贫困人口已从2012年的804万下降到363万,年均减少贫困人口110万。习近平总书记曾亲自走进云南最贫困的山村,与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共商摆脱贫困的办法,并动情地做出“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指示。紧扣“减贫”、“民族”,云南省各级政府做出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的扶贫开发道路,极大地改善了边疆各族群众的生活,成为“中国式扶贫”的典范。

复旦大学周文教授告诉记者,他受邀参加云南省社科联组织的“社科专家基层行”活动,深入云南红河南部调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后有很多收获和体会。他说,红河南部这几个县的县城几乎都是建在山坡上,很难找到一个平地,可以说是山高、坡陡,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这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

赴红河南部调研途中

周文说,这几个县集中反映了云南最为典型的风貌和特征:“少”、“边”、“山”、“贫”、“丰”(丰富的自然资源),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除此之外,各地区都呈现出各个地域的特点,所谓“各具特色”,从这个角度讲,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有更多的机会和舞台可以施展。针对实际情况,他给出五条建议:

一、县域经济发展要做到三化:“特色化、优势化、集群化”,避免同质化,聚焦支柱性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云南的发展意识比较强,氛围比较好,但是,每到一个地方,都在强调旅游业的发展。可是,作为一个县的旅游业,真正的特色在哪里,优势在哪里,产业和产值究竟能做多大?能否真正在云南省、或者在全国做到独具特色?能否真正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这些问题需要各县领导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强调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发展和旅游规划中一定不要同质化,避免低层次重复竞争,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要找准在云南的定位,在全国的定位。不要仅仅从县域角度去考虑问题,站位要高,起点要高。起点高,站位高,发展未来才会好,希望才大。

县域经济不要搞得点太多、面太广,点多面广不是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县域经济能够抓到一两个支柱性产业,就成功了。比如义乌把小商品市场做到全国有名,乃至世界有名。所以对县域经济来说,产业聚焦很关键、很重要。

二、县域经济发展要跳出历史和县域的视野,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项目融资和市场融资,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

在云南省的县域层次,少数民族比较多、贫困面比较大、贫困点比较多、脱贫的任务比较艰巨,这是挑战,但也是机遇,说明云南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大文章,发展的潜力、发展的空间很大。

面对山高、坡陡等因素的牵制,在历史上,边疆民族地区主要强调“固边、守边”,而“兴边、富边”的意识不足。现在脱贫攻坚是中国的头等大事, 云南又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历史欠账多、基础薄弱,各方面条件比较艰苦,工作难度相对较大。所有艰巨的任务都集中在现在的阶段,不能用现有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来解决问题,应该跳出现实、跳出历史来思考红河的发展,思考如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仅仅立足于历史和县域的视野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果局限于这一点,发展就不具有可持续性、脱贫就不具有彻底性。红河传统小农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产业的发展一定要结合起来,还要和特色的支柱性产业结合起来。支柱性产业是什么?特色产业是什么?一定要心里有数,发展思路一定要理清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支柱性产业如何发展?特色产业如何发展?一定要把它们区分开来。在这个问题上,国家政策很好,要求全面脱贫,没有人才可以引进,现在上海市也对红河进行“帮、扶、带”,关键是当地政府要有很好的对接举措。

三、县域经济发展要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要加强党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用集体经济壮大、培育农村经济。

县域经济应该要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很显然,红河的农村人口仍然占主体,还没有实现城市化。所以农村是主体,农村是发展的希望,也是问题之所在,是贫困的根源所在,同时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地方目前在发展思路上聚焦点不够,总是静止地看问题,农村是攻坚脱贫的关键之所在,但也是发展的希望所在,如何把农村发展成为推动红河未来繁荣的动力?这块的潜力需要好好挖掘。

改革开放近40年,给农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也面临很多问题。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一家一户的生产,一亩三分地,没有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没有积极性,也不能致富。当前要把农村的潜力挖掘出来,就要深化农村的改革,要推动形成更好的集体经济,用集体经济来壮大、培育农村经济,如果这块做不好,农民是没有积极性的。适度的土地集中和流转,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深化农村的改革,一方面要强调规模化和产业化;另一方面要结合小农经济。新生“农二代”可以到城里做工,腾出空间,这样农村经济才可以真正地、全面地活跃起来。农村要抓好两点:一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有个好的村支部书记,可以带领更多的群众致富。二是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做到统分结合,“统”在于集体,“分”在于农民个人的积极性。农民做不了的交给集体,集体不利于做的交给农民。这样农村经济就可以盘活,做强做大。

整个云南省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改革动力不足,创新意识不足。习惯于见子打子,习惯于上面怎么说、下面怎么动,缺乏对国家政策结合地区实际的创新,缺乏主动作为的担当,总是意识早而运作慢。但是国家政策是宏观的东西,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差异,把国家政策和地域化特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创造出地方经济的活力与生机。

复旦大学周文教授

四、县域经济发展要将问题转化为前景,充分利用“互联网+”,克服弊端,形成“品牌统一、市场统一、标准统一”模式,做大做强。

县域经济有它的弱点:交通不便、信息化不够,人流、物流集聚力差,规模化成问题,这是事实。但是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困惑、不能屈服,如何把问题转化为前景,是这个时代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前两天,我们专门调研了当地的电商平台,做得有亮点有特色。但是有一个问题,这是小农式的经营,电商平台究竟能做多大?这种小规模的经营究竟能够维持多久时间?产值化、市场化、品牌化要有长期规划,产品质量很好却没有找准定位。应该统一起来,主打一个品牌,不要每个地方单独打各自的品牌,一开始规划和经营,目标就应该是在全国做强影响、做大规模,而不是在一个县里面争来争去。

品牌统一、市场统一、标准统一,这样市场前景、市场规模、经济产值才会更大,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来克服县域交通、信息不足的弊端。今天如果继续走过去零售、批发的产业模式,搞一个死一个。

五、将国家的发展战略融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找准定位,弥补差距,发挥经济圈的交汇点优势。

今天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比较,最大的落差就在于县这个层次。我去过全球多个国家,事实上,中国省级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西方,高楼林立,现代化程度远远超越西方任何国家,我们现在的主要差距在县级层次。如果中国的县域经济能够发展起来,将会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在后面。现在国家领导也在思考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壮大,“郡县治,天下安”。县是国家行政的末梢,同时它又是国家的支柱。也就是说,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国家自然就强大了。县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如何全面推进?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但是,县域经济发展不能脱离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战略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县域经济发展一定要和国家战略对接起来。

应该把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发展战略放在国家的大盘子里面去思考、去对接,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应该的定位在哪?现在的定位是什么?差距在哪里?通过找差距来弥补差距,我相信这样的县域经济一定会发展起来,一定会壮大起来。有了这样的意识之后,大家应该主动作为、精准作为、积极有为。县域经济的立足点一定要高、战略一定要准、视野一定要广,既要有微观的努力,又要有宏观的视野,两者相结合。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应该做好宏观和微观交汇点的大文章,不要仅仅从州或者省的角度考虑问题,把这块弥补起来才是真正的希望所在。

关于作者:李映青,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