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榕博  >>  正文
张榕博:科技高歌猛进,谁来赋予人工智能“人性”?
张榕博
2017年12月08日

这是一个关于AI与ML的假设。

有关人工智能 (AI) 具有深度学习  (ML) 功能对未来影响的辩论不断升级,两大技术名人——埃隆·马斯克和马克·扎克伯格分别代表着悲观派和乐观派。比尔·盖茨最近也加入了这场论战,但观点更务实。他认为,政府应向在职场中雇佣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企业主应该纳税。

虽然人们对这些的说法褒贬不一,但却煽动起了一种观点,即人类需要担心机器人抢夺自己的各种生存权益。因而,使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通过深度学习可以自主决策这件事,成了技术人员和设计师们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这原本不是问题,技术替代人这一趋势已经持续了百年。

经济学家大卫·奥特尔说,1900年有40%以上的人从事农业劳动,而到了2000年,这个数字已经降至2%,原因是农用机械提高了生产效率。与之类似,自动驾驶技术可能最终让数百万卡车、出租车以及其他车辆驾驶员的工作变得过时。目前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可能需要去找别的工作。

在中国,有大数据第一人著称的浪潮集团CEO孙丕恕发现:匹配“算法”和“数据”两大维度的发展历程,人类对“计算力”技术的掌控能够清晰地划分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即从电气到数字,从机械到智能。

从这一点看,走向AI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正因如此,我们真正需要担心的问题很可能是这个:在人工智能选择毁灭人类或者提供全面伴侣服务之前,如何更像人一样,善待别人?

比如,你家门口的保安摄像机不仅能看到谁在你门口,还能判断出他们是否是你在等的人,从而通知你并让他们进来,这个感觉怎么样?再比如,你的扬声器系统能在你的孩子醒来时自动播放一首《鸟儿鸟儿,汪汪》?

科幻作家认为,只要人性“普照”AI,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至少在中国是这样。因为《三字经》里说,人性本善。这不是不可能。

然而,在欣喜之余,还有一件事让我们介怀:人工智能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持续了60年。可它愈发迫近,反对的声音便越强烈。问题出在哪儿?

我们很可能犯了这样一个错误:即把人工智能的前景完全托付于技术,而忽视了对它未来社会属性的干预。

如果是这样,单纯推动人工智能这项技术成为生意,很可能导致未来我们在用目的不明确的机器人取代了人类的工作。

这正如最新版的电影《机械战警》中描述的一样,科技企业OmniCorp公司为了单纯提高机器人的射击精度与治安效率,降低了墨菲的人性荷尔蒙,使它成为一个冷冰冰的杀人机器。

这才是人类担忧的那个问题。

虽然科技企业主导人工智能是个流行做法,但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不止如此,单纯依靠企业还有另一个缺点,那就是不稳定性存在,因为理念再好的企业,也会面临倒闭的风险。

当然,人类社会发展永远都有plan B 。

科技商业化的进城近几十年虽然有不断加速的趋势,但始终受到人类社会各个维度构建的伦理门槛与道德、法律约束,其中,政府,学术机构,乃至国际组织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要把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数以万计的行业特质与规范,约定俗成的伦理与律法统统告知给AI遵守并执行,自然也不能只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自学,以及科技企业自律,还要来自各行业的人类代表共同参与人工智能服务的构建与准入。

很有可能,在关键领域,作为公共服务与社会发展进程的最大“管家”——政府扮演的角色将更为举足轻重。

这不是妄加揣测。

在数字经济规模今天已升至全球第二位的中国,过去30年的政府与社会信息化进程正是通过政府引导科技产业发展这一方式达成,且卓有成效。

同时,中国政府也是较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国家。

在电子商务、两化融合,电子政务,到云计算、大数据,“以人为本”的发展标签又以不同的产业形态在经济社会发挥作用。

如今,中国政府正在通过与几大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塑造出满足未来智慧社会发展需求的治理模式,这也促使AI在中国走向商业化的拐点期。

这几天在乌镇上,许多中国科技型企业的领导人汇集在一起,展示着中国在AI领域作为一个全球领军者的“肌肉”。与此同时,这些企业领导人也在真切地推进AI议程的在顶层设计上的达成,并期待得到更多国家支持和大规模的资金支持。

这不禁让世界对中国人工智能社会化发展模式报以更大的期待:AI产业与国家、社会治理将在中国如何融合并产生新的增长动能,同时政府又如何保障这一科技利器不会走到人性的反面?

毫无疑问, 政府、学术团体、社会各界共同讨论AI走向的时刻到来了。我们需要做的是,让AI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明确身份,揭晓政府、企业扮演的角色。

从市场角度看,谁能更预知这一产业路径与社会治理方向,谁才能走向人工智能的产业风口。

对此,苹果CEO库克说:科技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可我们必须为科技注入人性,将我们的价值观注入到技术中,对社会、对家庭做出更好的承诺。

而浪潮CEO孙丕恕则提出产业设想:人工智能的实现应该是人类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管理智慧驱动的,高度灵活、人性化的人工智能产品生产与服务模式。

简而言之,科技企业需要向社会承诺,人工智能应作为一种服务人类的模式被利用。割裂它与人类社会单独存在,便是对发展人工智能本质的误读。

当然,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说法。

毕竟,这不是站在科技与人性的十字路口思考问题的唯一结果,但一定是合理的思考方式之一。在这种思考方式下,人工智能不一定以自由市场的逻辑展开,但却能以最稳妥的方式保证科技、商业与人性彼此平衡、无害。(作者系全球化智库特约研究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无关。)

【责任编辑:管理员】
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品牌总监,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