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早已成为汉教届的开篇镇国之宝,此句一出,意味着外国学子们正式踏入汉语学习的漫长征程,不少人只凭借这一句话和比较异域特征的面孔,就能博得热情的中国人一声声的赞美:哇!你会说汉语!哇,你的汉语真好!…有不少老外实在接受不了中国人这种过分恭维,对中国人的过度反应感到纳闷,最近我也有初级班的学生在课堂上表达了他们的这种困惑,结果其中一位去过中国的学生忍不住很残忍地挑破了这层窗户纸,替我回答道:因为,lower expectation!
在千军万马、熙熙攘攘的汉语学习道路上,的确也有一些人,由于自己的努力或者后天的际遇,会跨越千山万水,经过重重险阻,最终进入自由的汉语世界。当然也有不少人带着兴奋与期待,在这条路的路口折取了“你好”“再见”“谢谢”等美丽的花儿,然后就被汉字,声调,语法折磨得身心俱疲,有的早早闪人,有的挣扎几下悻悻离去,有的一路颠沛流离最终也是雪拥蓝关马不前,永远限在中级的泥潭,而这些学习者的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不会忘记这一声“你好!”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其实,“你好”的历史并不长。有学者从文献考证,说是现代意义上的“你好”只有几百年时间,在此之前虽然也散见于篇什,但一般是以一个问题的形式出现的,相当于“你好吗”,只不过那时候还没有现代的标点符号,所以乍一看还以为就是现代的“你好”。至于林黛玉在焚稿断痴情之前的那一声:“宝玉你好”目前虽有多种解读,却的确与现代的用法大相径庭。
“你好”比较广泛传播的历史是如此之短,以至于几十年前人们还是非常不习惯这种问候语。我读书时好像哪位老师特别提过:北师大的俞敏先生很不习惯这个“你好”,他的意思是,“你好”在他听来就是一种讽刺,我们现在仍然使用这种用法,试举例如下:
甲:咦,你怎么才考了60分!
乙:你好!你连50分都没考到!
“你好”的来历与传播如此可疑,以至于有人断言这是近代以来一些归国华侨借鉴外语的表达发明的。
“你好”的使用范围也相当受限制。作为中国人,每个人试想一下吧,你什么场合下会用“你好”?对熟人不说,即使对生人,对年长者恐怕也得改成“您好”(据说南方人不习惯说“您”,所以他们使用“你好”更多一些),所以,想来想去,作为老师,我可能只在第一次与学生见面时说“你好”,或者在对初次见面的小孩子或晚辈时有时候用,这样算下来,使用的场合的确是屈指可数。
这种分析的确让人沮丧,因为我们还是得孜孜不倦地教外国人学习“你好!”自我安慰地想,好在他们毕竟是“外人”,他们日常生活中可能还是有不少机会结识新的朋友,‘你好’还是比较用得上吧,比如他们走在大街上,时常被陌生的中国人搭讪:你好!或者是被小贩们招呼:你好,朋友,来看看,便宜啦!
“你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也是中国国际地位和汉语传播活动的必然结果,仅仅是十几年前我在德国工作时,走在大街上时不常会有人朝你说一句“こんにちは,几乎从来没听到过“你好”,而现在已经是“你好”的天下了,在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的大前提下,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人民币,以及,我们的汉语,都浩浩荡荡走出了国门,如今不是有种说法吗?外国上流社会的孩子们流行什么?学汉语!英国的王子,西班牙的王储公主都加入进来了。至于普通老百姓,那也是激荡在世界潮流中了。不管是餐厅服务员,商店售货员还是海关公务员,看见东亚面孔的第一反应,估计就是祭出他们的“你好”这个法宝来。
前几天我去一个意大利餐厅吃饭,女服务员过来问我是哪里的,我回答了大学的名字,她还是穷根问底,一定要知道“您原本是哪里来的”,听到我说出中国两个字立即如释重负,喜笑颜开,马上就开始结结巴巴地练习起了汉语。原来这是个秘鲁女孩,在英国的意大利风味的餐厅打工,但是她要练习她的中文!
当然,一些没有真正学过汉语的人,可能只是道听途说地学一两句,在实际使用中也就难免会闹笑话,有一次在一个英国超市收银台,收银的小伙子看见我就说了一句:再见!我吓了一跳,心想我还没付钱呢。于是问他:你刚才用汉语说再见了对吗?他一听就囧了:啊,对不起,我以为我说的是汉语中hello的意思!我一看这机会不能放过,赶紧免费教他说了几遍“你好”,然后才放心而去。可怜的小孩,一共可能就学了“你好”和“再见”两个句子,还给记反了!
还有一次,一个印度裔模样的青少年走到我面前,郑重其事地做了一个泰国人的合掌姿势,庄重地说了一声“你好”,当时我差点就以为他马上要说“女施主,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了!估计他还没搞清楚亚洲人的种种打招呼的语言和伴随的身体语言之间的搭配关系。
“你好”或曰“您好”其实有更多的用处,我教学生一点,就是,每当你不知道如何称呼对方时,就用“您好”开始谈话,比如在餐厅,你想跟服务员说点什么,鉴于“小姐”这个词已经多少有点堕落了,但是称呼她“服务员”,人家不高兴,叫“美眉”又太轻佻,那你该如何开口?又如,你在路上问路,看见一中年女士,你叫人家大姐,人家觉得不够洋气,叫人阿姨,现在不少阿姨们又都忌讳这种彰显年龄的称呼。凡此种种,你都可以用“你好”或“您好”开始一段愉快的谈话。再也不用担心人家说你没礼貌啦。
但是如果外国学生天真地以为,学会一句“你好”,就是一招鲜走遍天,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中国人之间打招呼的学问可大了去了。除了更加实用的“早上好”“晚上好”之类,其他“吃了吗”“去哪儿啊”不一而足,学起来也更费劲。
首先是不少学生认为“你吃了吗”居然不表示请客吃饭,这真是难以理解,不少人还是常常有所期待,直到无数次被伤害后才不情不愿地接受现实。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另外,“去哪儿啊”显得过于干预别人的活动自由,让人难以招架,经常是老师苦口婆心地劝他们:他们并不想知道,随便说个地方。然后他们还表示,随便说个地方需要很快地撒谎太累。我其实也很理解这种感觉,比如每次人家问我“how are you?”时我都莫名心累,还是用“hello”比较好,谁都甭想着得回答一个问题才能完成招呼,像我这么实诚的人还得琢磨要不要每次都说“good”。最后我经常告诉学生,就说:“我出去一下”。放心,中国人不会追着你屁股继续问你去哪儿的啦!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学生在遇到诸如“看书呢”“洗衣服呢”之类的招呼方式时,更大的挑战来了。上课时老师们总结出了一点,这一类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明知故问,看见他在干嘛你就说一遍,相当于看图说话呗!这样的教学看似四两拨千斤,我也曾经以为天衣无缝,直到遇到一位认真思考的学生。有位美国小伙子,学了这一类的打招呼方式以后,乐此不疲地开始实践啦,第二天上课时,他迟到了几分钟,我正在上课,他一开门,几十双眼睛同时盯着他,沉默间,他不慌不忙地说了声:你们上课呢!
下了课,我就去找他谈话了,告诉他刚才你用得不对,因为,这个,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呢,最好是你偶遇,或者你刚发现人家在干什么,总之不能是那种完全预期到的动作才行。絮絮叨叨,觉得总算让他弄清楚了,彼此放心而去。
哪成想,过了几天,我下课后收拾了东西往外走,刚走到一个转弯的地方,又看到了这位学生,他一愣,马上反应过来,很自信地说了声“老师,你下课呢!”
还不如就让他一直说“你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