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系统最具影响力的环境奖项,创立于2004年,每年评选一次,由联合国环境署颁发给在环境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携手迈进生态文明新时代。位于北京正北约450公里河北承德境内的塞罕坝,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3摄氏度,平均每年有7个月被积雪覆盖。这片曾经林木稀疏风沙肆虐、至今高寒干旱的高岭上竟然建起了112万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塞罕坝堪为中国北方的生态“奇迹岭”、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
破解塞罕坝绿色奇迹背后的“密码”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当前通过透支资源、生态和环境红利获得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无法持续,特别是近些年来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大自然也已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红灯。如何补齐生态短板,已经成为了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必须攻克的难关。
从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到“史上最严”新环保法的实施,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的重视和推进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就在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从顶层设计角度让“唯GDP论”无处遁形、让“绿色政绩观”落地生根。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年均无霜期只有64天。55年来,塞罕坝人始终牢记国家对林场建设赋予的四项使命任务,即建成大片用材林基地,生产中、小径级用材;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的经验;研究积累大型国营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塞罕坝人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
曾经是茫茫荒原,今日却草木葱郁。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达到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全国森林平均水平的1.58倍,世界森林平均水平的1.23倍。每年释放的氧气可供近200万人呼吸一年;栽种的树木按一米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如今,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已经成为了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生态文明建设不能沦为“清谈馆”,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队”。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塞罕坝展现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美好图景。而塞罕坝的绿色奇迹,就来源于抓铁有痕,坚持到底直至成功;来源于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来源于“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急功近利。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方面,必须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当前我国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十分繁重,塞罕坝的实践也充分表明,生态文明建设虽然有一定的困难,但不是不可战胜;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要久久为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工作任务,必须完成好。
弘扬塞罕坝精神,厚植美丽中国底色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更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塞罕坝精神为标杆,全力建设美丽中国,既是13亿多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弘扬塞罕坝精神,扮靓美丽中国。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更是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期待。塞罕坝就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启示着我们: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
也可以想象一下,在当年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塞罕坝人吃黑莜面、喝冰雪水、睡地窨子,但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依靠科学精神解决高寒地区造林育林的技术难题,一代接着一代干,锲而不舍、铁腕治理、久久为功,创造了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的人间奇迹,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这种精神这般斗志,当然很值得我们学习。
那么,为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着共建美丽中国,为着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又该如何弘扬塞罕坝精神呢?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从“渴饮河沟水,饥食黑莜面”的“老坝上”,到不忘初心、默默奉献的“林三代”,塞罕坝林场人用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筑起了一座永恒的绿色丰碑。建设生态文明是场持久战,就需要这种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精神保驾护航。而今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迎难而上、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奋力啃下“硬骨头”、开辟新天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潜移默化中更新观念,将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弘扬塞罕坝精神,必须深刻铭记任何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的历史教训,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环保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你我不能缺位。多重污染之下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在环境问题面前每个人都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塞罕坝奇迹还告诉我们,必须以切实之举践行使命,以身体力行落实责任,形成同频共振大合唱、齐心协力促发展的强大合力,将建设美丽中国化为自觉行动,汇聚起13亿多人民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之力。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好的环境质量等不来、喊不来,在环境问题屡屡爆出语境下,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已经成为了13亿多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共同期待。而今绿色画卷已经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更加鞭策着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作者系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