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玉兰  >>  正文
吕玉兰:我教老外学汉语之——您贵姓?
吕玉兰
2017年12月18日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贵姓”这句话其实比目前常用的汉语教材第一课中的“你好”的历史更为悠久。

想象一下:在中国古代某朝某代,赶考路上,两位举子,各担了行李,带了书童,迤逦于通衢大道,打尖于客栈驿馆,见面时,互相揖让已毕,十有八九并不会开口说“您好,”或“你好”, 而是“兄台贵姓?”

出于礼貌,古代人鲜有直呼对方名字的,否则简直等同于骂人一般。而姓氏则不然,所以初次见面的人们询问一下“您贵姓”十分自然。现代人虽然不至于这么讲究,但是直接说:你叫什么名字?还是十分突兀,所以“您贵姓”往往成为人们询问姓名的礼貌表达。

“您贵姓”也是看来十分简单自然的初级会话,但这些年来我教老外学汉语的经历中,仅仅从这个问题,就生发出了不少故事,让我也跟着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那些语法语用错误就不用提了,比如不少老师都听到学生们说过“我贵姓”“你贵叫”之类让人啼笑皆非的说法。其实除了语法问题语用问题以外,姓氏问题本身也绝对是个文化问题,社会问题,跨文化交际大问题。

首先是我自己的姓。跟中国人交往时,从来没觉得我这个姓有什么问题,但是当了对外汉语教师之后,各种故事就开始了。像我们这样谦虚的人,一般也不好意思太突出自己,往往第一次上课自我介绍后,就不再提起自己的姓名,只要学生称呼自己“老师”也就够了,(何况有些同学连这两个字也发不准呢,也曾被叫“酪事”啊,“laoshei”啊什么的)。 所以教完一个学期,同学们不知道老师贵姓的大有人在,曾经一个学生去办公室交作业,我不巧出去了,其他老师问他:你们老师姓什么?答曰:不知道,是个小眼睛老师!。

还有一个学生错过了第一次课,没有被教育到如何称呼老师,结果就直接叫我“yulan”,还好其他同学及时制止了她:“你不能叫她yulan, 她是老师!”谢谢这位见义勇为的同学,感动中……

出国工作后,姓名问题更是大困扰,我姓吕,中国护照以前拼作LU,工行系统中我的姓是LV,现在国家又统一规定姓吕的人要在护照上拼写为LYU,这些不同的记录让我办各种手续时焦头烂额。这还不算,到了西方国家,一般又要求名在前,姓在后,学生看到英文版的介绍,常常搞不懂老师的姓放在了前边还是后边,比如一个叫李昭的老师,有可能被叫做”zhao” 老师,也有可能被叫“li“老师。最近,我这个学期都教了几个月了,一个学生忽然明白了什么,他说:原来您是l-y-u老师,那么这个,两个口的老师是谁? 好吧,当时我就让全班跟我读了三遍“吕老师”,告诉他们:这是期末考试题!!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学生那边也是问题多多。首先是有没有姓的问题。实际上,由于汉族人人有姓的历史已经很久远,据说秦汉时期就基本定型了,所以大部分人都不会想到,“姓”并不是人人必有的,也不是必须得有的。比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没有姓,有些民族比如满族或蒙古族的姓更像是个部落名,而且他们自己也很少使用。泰国人和日本人普遍有姓的历史也不超过200年。又比如, 我们总是看到阿拉伯人的名字都挺长的, 但实际上一般阿拉伯人都没有姓。我曾经问过一个埃及学生这是怎么回事,回答是“第一部分是自己的名字,第二部分是爸爸的名字,第三部分是爷爷的名字,第四部分是太爷爷的名字”,比如一个埃及女孩可能叫”努儿.阿里.赛义德.穆罕穆德”, 只有第一个名字是女孩名,是自己的,后边都是男名,因为是男性祖先的名字。一般人都有这四部分,甚至有人要上溯到六代,名字也就有六个部分啦!然而这么长的名字中,没有一个部分是姓,所以,你问她:您贵姓?她只好回答你“我没有姓”!还好,我教初级班的时候没有阿拉伯人,不然这一课上起来够费劲!

然后是怎么回答自己的姓。俗话说“名从主人”,主人说自己姓甚名谁,如何发音,大家都得跟着叫。国外教学的老师有时候就得跟着学生练习各种发音,如果他姓BLACK,SMITH什么的还好,毕竟学过英语的老师都能对付着发出来。但是要是俄语捷克语芬兰语斯瓦西里语,那老师们估计就勉为其难啦。可是如果名字叫得不准确,当事人听起来会十分别扭不爽,比如我姓吕,学日语时日语老师叫我“涝桑”,二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不想认领这个奇怪的姓!

读不出,读不准学生的姓,或者人家压根就没有姓,那一般汉语老师的绝招就是:变夷为夏,你学汉语就给你起个汉语名字!起名的原则往往是与原名发音相似,当然也有天马行空的,只要学生愿意即可。有了汉语名字,原来是绿油油一片林(WOOD)”,画风突变为雄赳赳的一个“伍”。原本人家的姓是“上帝赢了”(GODWIN),我让他秒变地图APP“高德”,你叫什么“Jackson”,对不起,汉语老师能让你改姓“贾”,和宝二爷连上了宗。说实话,这样的经历真有一种掌控者的快感。最近听说,也有的汉语教师,不知是出于搞怪的原因,还是他和学生商量后的结果,总之,全班学生都跟老师一个姓。前一阵我也有个朋友这么鼓励我,说实话我真不好意思这么来,责任太大了!这可真是“we are 伐木累了!”

关于“您贵姓”的故事,外国学生的回答还真给我带来不少欢乐与思考。仅举几例:

曾经有个姓 Lady的女生,我乍一听觉得很不错,是个贵族的封号呢!转念就觉得不对,我问她:难道你的爸爸是“MR. LADY”吗?回答说:是啊,当然了!不过也对,中国也有人姓“母”,叫“母先生”也没什么不对啊。

还有一个华侨学生,是其他班的,在一个聚会上认识,他好像是位商务人士,上来就递过来一张名片,我接过来看了一眼,吓得不敢念了,战战兢兢地说,:So,you are MR. F-U-K? 我是真的不敢念啊!他好像发现了什么,马上帮我把名片翻过来,原来背面是汉语版的,“X”先生!(尽管我记得这个姓,但是我实在不想写出这个姓了,不想伤害这些无辜的人们)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香港的霍氏家族,上网一查,原来人家的姓的英文拼法是”FOK’ ,稍微好一点。话说海外华侨的姓氏拼写之复杂,我也是最近才意识到的。据说新加坡的华人,有的祖孙三代拼写完全不同,因为有的是方言拼写,有的是拼音,有的顾及了英文的读音拼写规则等。如下边这个图告诉我们,一个“张”姓,居然有这么多拼写方法。多亏咱们没用拼音文字,不然,肯定有不少人无法认祖归宗了。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语言交流不畅的情况下,“您贵姓”可能会演变成一个让人哭笑不得故事。前几年班里有一个荷兰来的华侨小伙子,汉语姓啥我忘了,但是他的外文拼写居然是“aya”。据他讲,他的祖先不会荷兰语,只会说某种汉语方言,偷渡去了荷兰,后来准备转成合法身份,移民局官员问他“您贵姓”的时候。他的那位祖先啥也听不懂,只是说“啊呀,啊呀….”。然后, 然后他们一家就姓”aya”了,这个故事让人有点笑不出来。但是,却实实在在发生了!

西方女性的名字经常是结婚后改随夫姓,这一点也早为中国人所知,我非常能理解这种情况。毕竟以前的情况是,一个女子嫁到另一个村子,谁也不知道她姓啥叫啥,也就跟着她丈夫的姓来称呼她呗!我们村以前的风俗也是这样,新媳妇很快就被叫做“张三家的”“李四家的”,自己原来的姓等同于消失了。另外,别以为什么MR,MRS的称呼有啥高大上,其实本义也不过是某某家的男人,某某家的女人而已,只是我们给翻译成先生和太太了,听起来高等了一些。

但是,实际情况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比如上研究生时我辅导过一个英国女士,她五十多岁了,第一次见面问她姓名,她写了一个“JANE X”给我看,我当然知道她并不姓“X”!她主动解释说,她叫“JANE EYRE”!简.爱?! 英国人?! 你是从小说里跳出来的?!

简.爱同学哈哈笑了:我知道你不相信我叫这个名字!其实我爸爸不姓EYRE,这是我前夫的姓,我爸爸的姓很难读,我不喜欢,所以离婚后还用前夫的姓。但是,我跟现在的男朋友马上要结婚了,我很快就不能姓“EYRE”了,还真有点舍不得!

EXCUSE ME?我第一次听说,离婚后还可以用前夫的姓。看来这只是个习俗问题,并不是法律规定。女人结婚离婚都要改姓的话,还真是都麻烦,当时感觉对女人太不公平了!

多年以后,我的班里有一个老先生,从男人的角度给我重新诠释了女人婚后改姓问题的另一面。他是一位再婚人士,第二任太太比他小20岁左右,他非常娇宠这个太太。可是太太经常为一件事跟他闹别扭,因为第一任太太离婚后还保有他的姓。结果No.2 说:“什么意思?她还是对你旧情难忘?你得警告她别让她再用你的姓了!”可怜的老先生哭求前妻,前妻置之不理,已经闹了十几年了,他天天都希望前妻赶紧嫁人…..。听完这个故事, 顿时感觉,西方这种古老的姓氏制度,让男人也是平添了不少烦恼啊。

写到这里,听一些新新人类说:您贵姓?已经和“你妈贵姓”差不多一样的意思了,这可咋办?还教不教这个句子啊?

【责任编辑:管理员】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二十余年。目前外派在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舞蹈与表演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