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玉兰  >>  正文
吕玉兰:我教老外学外语之——你叫什么名字?
吕玉兰
2017年12月25日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许多学外语的中国人都起过外国名字,比如跨国公司的 office lady们,据说是为了方便外国同事称呼自己,也都盛行叫什么AMY,ANNE, HELEN, 只有过年回家时,才会恢复成翠花,招娣,春妮……。甚至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们, 最近也盛行一些莫名其妙地鄙视链,比如看外国动画片的鄙视看喜羊羊的, 有英文名的鄙视没英文名的。很好奇,学法语的同学是不是班里都得有几个chole, sophie, 学德语的是不是起名叫汉斯,汉娜什么的?

同样,学习汉语的外国同学,也经常得面对自己的新身份: 一个中国名字。

没有中国名字显然是特别不方便的,我曾经教过一个班,一开学从办公室拿到花名册的一瞬间就决定放弃叫他们的名字, 因为不知道咋念! 特别是那些蒙古的, 俄罗斯的同学。所以第一次上课,就悍然宣布,不好意思,入乡随俗,你们都得有汉语名字,自己起也行,不然我就给你们起!

但事实证明,你要是放开了让学生自己起,那你就等着各种尴尬吧,毕竟名字这东西,虽然是属于学生的,经常要用的,却是老师。

有人起名叫“安南”,这个挺好,是前联合国秘书长的名字,叫着也挺霸气。有人起名叫“华夏”,虽然明明是个俄罗斯小伙子,似乎侵占了咱们中华民族的大名,你还得管他叫华夏,毫无办法。还有个土耳其的女生,自己起个名字叫阿缇婕,每次叫她名字都觉得要打喷嚏了呢!据同事和朋友们友情提供的信息,其他各种还有叫“水桶”的,叫“小山豹”和“野兔”的。另外,好好一个男生,非要叫“湿婆”的,不一而足。

有些学生的名字,老师们是实在叫不出口。有个学生坚持说自己就叫“神经病”,老师实在叫不出口,思量再三,叫他“神同学”了事。一个朋友班里有个学生非要起名叫“六哥”,老师们都愤愤不平,这便宜赚的!我在想,好在没有人起名叫“吾皇万岁”,不然老师还得天天三拜九叩不成。

初级班的学生对汉字的意义不甚了了,所以也难怪有的学生纯粹是瞎起名字。记得多年前有个印尼学生,好像本名叫ANICE ,刚上课就说她不让老师起名,说要自己起。过几天她宣布已经查词典选了个名字,兴冲冲拿来让老师看,只见作业本上写了三个带着拼音的汉字“啊你四”!还好最后这个名字给劝着放弃了。

学生自己起名字,还会引发纠纷呢。有一次,我班里两个男生不知为啥同时想到要起名叫“火虎”,两人还相争不下,其他学生围观起哄要他俩决斗一下,场面一时混乱,直到我宣布如果起这个名字中国人会笑话他们才作罢!

一次给其他班监考期末的口语考试,形式是两个学生做对话,结果一下子进来了两个漂亮姑娘,她们分别叫“嫦娥”和“月光”,不知道这名字是老师给他们起的还是自己起着玩的,总之觉得这俩姑娘真是太配了,就冲这名字,肯定是好闺蜜啊!

正因为学生自己起名时的各种不靠谱,汉语教师往往选择采取主动,为弟子们起好汉语名字。特别是教初级班的老师,起名字简直就是备课必备的项目。经常是拿到学生的花名册琢磨好了名字,有备而去。一般初级班的学生在这方面都非常顺从,想让他们叫啥就叫啥了,懒一点的时候,有些老师就给起个玛丽,安娜,斯考特,詹姆斯,完全是按照译名手册来,好处是发音近似,但是,等他们汉语水平提高上去之后,往往都对原来的老师充满怨念,不约而同要重新起名。

比如有个叫ANTHONY的学生,自己起个名字叫“安东尼”,这个名字也没什么不好,就是不够中国。所以他汉语水平提高后求老师再起个典型的中国名字,后来我给起了个”赵东”,告诉他这是百家姓里的第一姓,并且“东”也是常见的名字。目前,这个名字是够中国了,他十分满意,从此严格禁止别人再称呼他“安东尼”。但是有时候我也悄悄担心,希望他去中国以后,不要发现太多重名的。

“必也正名乎”,因为,一起错名成千古恨!

我曾经给一个泰国学生起名叫“江枫”,取自唐诗《枫桥夜泊》,可是后来觉得江枫渔火对愁眠,似乎意境太凄苦,又不敢告诉他,因为全班都已经这么叫他,他怕是改不回来了,只会埋怨我,于是只能自我安慰地想,反正他们那些同学估计一辈子也学不到能读《枫桥夜泊》的程度。

听一位前辈老师讲,他曾给一位同学起名叫“杜斯腾”,(好像因为他的原名是STEIN)。说实话,的确是当局者迷,老师完全忘记了谐音的忌讳,叫了不少时候还浑然不觉有何不妥,直到其他中国人指出他才明白!这位可怜的同学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叫“肚子疼”了好久!

一个俄罗斯女生,不知道自己起的还是老师给起的名字,在我班里时叫沙雅智,后来回国了,又回中国来念研究生,告诉我她已经叫苏子琪了,这名字真是高了几个档次呢,问她为啥改名,她讪讪地说,那名字不能要了,因为:不想再被叫“傻鸭子”了!

一个挪威学生叫JORHANSEN,中文名字“乔汉生”,这名字在中国太讨巧了,人见人夸,自己也特别得意,得意之余,还顺便不屑地评论一下其他同学的汉语名字:我的那个朋友,叫Ben的,你说你都到了中国了,怎么不注意一下汉语的发音,非要叫什么“本”,这听起来多“笨”哪!

有一些可怜的学生,明知自己以前的汉语名字太土,却无力改变,为啥?因为名字是别人叫的,别人不接受,本主也没办法啊。我教过一个英国商人,是个大老板,汉语名字叫贝彼得,大伙叫他“彼得”或者“老贝”。过了一阵,他悄悄地告诉我说:以前的同事给起的这个名字,现在觉得太对付事儿,太没文化,配不上自己,能不能给改个有文化内涵一点的名字。我也就上了心,苦思冥想了个名字给他(具体什么名字记不清了,反正就是透着优雅,儒雅,高雅的那种),给他解释了一番之后,这位先生立马在办公室电话叫进来了他的秘书和司机,兴冲冲宣布了新名字,万万没想到,秘书和司机齐齐给他一个白眼,不约而同地表示:想都别想,你就叫贝彼得了,因为,俺-们-叫-惯-了!!…… 贝彼得同学只好含恨作罢。

这位真的是英国绅士,一向是对自己的下属非常尊重的,甚至感觉是个常常被下属欺负的老板。我亲眼看见他的司机走来,把车钥匙往他手里一扔,大大咧咧地说:“老贝,今晚俺有事,你今天晚上的聚会就别喝酒了哈, 自己开车回去哈。”所以,他妥协也就不奇怪了。查了查,这位老兄前些年已经被女王授予了大英帝国勋章,目前不知道还在不在中国。

从学习者汉语名字的变化的确可以窥见他们的汉语水平的提高,还可以看出自我期许的变化。有个英国学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就非要起名叫“章同学”,告诉他这不是个名字人家也不愿意改,反正他的意思就是他没名字。(感觉这名字挺“佛系青年”的)到中国以后,可能是经过了高人点拨,一度又改成了高大上的“章未名”,显然是志向高远准备一鸣惊人啦。大家还没完全适应这个名字,没过几天,他又改成“章为名”了,看来是已经在努力奋斗,要成名成家啦。

我预测,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学生们对自己汉语名字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很可能直到达到“南怀仁”,“史景迁”,“马悦然”那样汉学家级别的名字才罢。对此,我是非常理解的,毕竟我自己的名字就是我爸起的村妞名,我为此在长大后跟他抱怨过不少次,所以,我这些年都在起名时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绞尽脑汁提升自己的起名能力,争取一步到位,也免得将来被埋怨。

看看最近两年我起的一些汉语名字:方兰,高山,乔松,高华,戴子文,李德明,孔令泽,彭家明,彭东风,张克礼…嗯, 恍惚间这些名字都让他们变成了揖让有度的谦谦君子,感觉这些名字他们用一辈子都没问题, 这个 “中国印”算是给他们烙上了!

【责任编辑:管理员】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二十余年。目前外派在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舞蹈与表演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