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玉兰  >>  正文
吕玉兰:我教老外学汉语之流年与时光
吕玉兰
2018年04月12日

      中国告别干支纪年计时法,加入到国际统一的历法与时间系统中,已经超过一百年了。这些年来,我们用公历代替了农历,用24小时计时制度代替了子时丑时寅时卯时,“三更半夜”与”午时三刻””等中国时间词也逐渐远隐落在历史长河中。与世界接轨后,我们把元旦改叫“春节”,而且把元旦这个词大方地让给了公历新年。想当初,国民政府既奉西历为正朔,自然要摒弃传统的农历,称之“旧历”,甚至贬称“废历”,甚至用过年不放假等行政手段强制大家不要过旧历年,而要去庆祝公历的新年。了解了这一切,终于明白了鲁迅先生的《故乡》里那一句“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原来是多么意味深长啊:好在咱们的春节毕竟是千百年的第一大传统节日,在与元旦的较量中,最终还是赢了。
      官方的历法实行公历,给汉语教学带来的方便是不可估量的。想象一下,如果中国还实行农历,使用干支纪年或者年号纪年,还是子丑寅卯计时,那估计咱们在教汉语的时间系统时就把外国人给吓跑了。是啊,你跟他说万历十五年,康熙五十年,对外国人来说,完全都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你要是说什么甲子年,戊戌年,可人家那里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所以咱们的教学估计就卡在这里交流不下去了!所以不管怎样,我们引入了公历,同时又保留了农历作为农时和传统节日的参考不能不说是一种一国两制式的伟大创举, 也是汉教届的福音。
      然而这不等于问题都解决了,对外国的时间系统,时间观念,时间表达方式,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对汉语的时间表达方式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不然,还真会出现不少状况呢。
      首先是汉语时间表达方式与表达系统地把握。比如“年-月-日”系统的时间词排列,要反复强调我们从大到小的时间观念,这也跟时间的实际非常符合,即:先进入某一年,然后进入某个月,最后进入某天。这种思维方式与认知方式上的解释能够使学生印象深刻,效果立竿见影。又如在教时间词的时候,碰到过好奇的学生问过这个问题:你们说“昨天”,为什么不是“昨年”?其实,这怎么说呢,普通话现在的确是用“去年”,但是查考一下文献中也有用“昨年”的。“昨年”,“旧年”,“去年”这三个说法都有,不过后来为什么“去年”胜出,比较难以回答,我猜还是因为官话统治时间较长?如果用四川话作为普通话,那么咱们都得说:昨年。(因为四川话现在还在用这个词呢)
      又如,为什么三天,三年,但不是三月而是三个月?因为古代汉语中“三月”就可能有两种含义。比如“烽火连三月,是三个月,而“雨横风狂三月暮”指的却是阳春三月。古汉语中原来没有“个”,现在有了这个量词意思就不会混淆了。而“一天”“一年”完全不用担心两种意思弄混,所以不需要加的。
      还有,为什么叫“小时”,不是“大时”? 这个问题还没有学生问过,好在我最近看到有人解释了,原来西洋钟初传到中国,中国人发现他们是一日一夜24小时计时制,而我们原来的计时法是12个时辰,在两种制度过渡和混用的时期,人们把中国的那种时辰称为“大时”,而把西洋时间的计时单位称为“小时”来加以区分。好了,课已备好,有备无患!
      但是有些问题还是难以回答,比如为什么last month,next month 是上个月,下个月?这两个词语“上”,“下”有什么关系?目前还不知道怎么回答。祈祷找到答案前学生先别来问我啊。
      除了课堂上的词语理解,作为汉语教师,还会遇到不少其他的时间问题。尤其是驻外工作期间。若干年前我到德国工作时,飞机降落在傍晚,第二天是10月3号德国统一纪念日,全国放假,所有商店、餐厅都停业。要不是那里的前辈教师提前帮我买好了东西放到我的冰箱里,估计第二天就得饿一天了。而且不久后也发现,一般的商店和餐厅周日也不开门。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出国看世界,那天我开始明白,天天开门的商店和餐厅只是我们中国人日常的预设。世界各国的作息规律以及商业运行时间,可以大不相同。
      很快就发现了另外的不同,那就是德国流行的夏时制。由于没有提前做好调查研究,到夏时制结束时我还浑然不知。结果当天正在办公室等着去上课,几个学生找上门来了,原来上课时间已经到了,学生等了快十分钟还没人,就找过来了!当然,后来听说,其实在德国大学总流行着一种“潜规则”,就是老师们迟到十五分钟之内是可以被接受的,还美其名曰“学术一刻钟”。只不过本人从不利用这个“学术一刻钟”来偷懒,所以学生等了不到十分钟就觉得不对劲,赶紧就找过来了。
      其实不止夏时制,即使是正常的时间,换成第二种语言也可能闹误会。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美国网上抢某个歌星演唱会的票,有美国朋友好心发电子邮件告诉我说:一定要盯紧了,12:00PM开始抢票,手慢无啊!听后我也就摩拳擦掌,暗下决心要熬夜抢票。没想到下午一点左右朋友就打过电话来问我抢到票没有。我当时觉得她也太性急了,这还有十一个小时呢。哪想到,她大吃一惊地说,我不是邮件告诉你是12:OOPM吗,这都过去一个小时了呀!这次轮到我惊讶啦,什么?真是天大的玩笑,12:00PM居然指的是中午十二点,太不讲理了吧。所以说,他们的11:59AM之后就是12:00PM!不是亲历的话,万万想不到啊。
      关于时间上的误解还不止这些。比如英美国家的人认为每周日是每周的第一天,所以一个学生在跟星期日跟我微信时,居然最后说了一句: 这周见!(他指的是周一)),我说应该是下周见啊,他说:这周已经开始了啊。原来他压根不知道中国人认为星期一才是一周的开始!我其实也不理解他们,好像《圣经》里不是上帝工作了六天第七天休息的吗?所以星期日应该是第七天啊?
      并且,我最近才发现,原来英国人说到NEXT THURSDAY,NEXT FRIDAY的时候,并不一定跟我们指的是同样的一天。我们默认的是下个星期的星期四,星期五,而人家说不一定,如果现在是星期一,那么NEXT FRIDAY,NEXT THURSDAY则有可能指的是本周的周四和周五!也有可能是下周的周四和周五,每个人理解会有偏差!所以,下次就老老实实把日期和星期几一起说出来才不会闹误会!
即使是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也会发生理解无能的事件。一次我和一个俄罗斯研究生(她汉语水平最少五级吧)微信聊了一会,最后我说:“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以结束谈话。结果,她着急地说,老师今天没有课,为什么要到你那里!
      说到时间,对老师来说,最头疼的就是学生迟到问题。偏偏这个问题不分国界,教哪国人都得面对。老师们是各显神通,比如制定规则法,迟到5分钟以上算作迟到,三次迟到算作一次旷课,旷课超过一定比例就影响考试或成绩。也有的是老师们自己来个土办法,比如我曾经规定过,迟到的人得说一声“对不起,我来晚了”,后来发现没啥用,那些同学说的时候都是笑嘻嘻的,还打扰别人上课,不如让他们静悄悄地坐下完事儿。也有的老师祭出了中国老师们的法宝“考考考”,上课前十分钟听写,迟到者没有听写成绩,不给补听写。然而,万万没想到,在美国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件事,说是某个学生每次从比较远的教室过来,自己说已经紧赶慢赶了就是赶不上听写,影响到了成绩,居然怒而状告老师,说是老师有意为难他,最后学校居然一本正经地为这事召开了听证会!老师得举证说:自己没有提前上课,听写语速完全正常甚至偏慢,学生迟到了太多所以没赶上听写是他的问题。学生得举证说:从某教室到汉语教室一共多远,自己需要多少分钟过来是正常的,只迟到了几分钟老师已经听写完了绝对是故意为难自己…, 据说闹到听证了几次, 后来我没有这件事的消息了,但是真觉得开了眼了。
      在英国,意大利等许多欧洲国家,不少大学对考勤问题并不强求,学校和学生都认为,学生们付了学费,简直就是上帝了,他们来不来上课是自己的权利,考试通过你就得给文凭。甚至曾有学生开玩笑说“什么?我都付了这么多钱了,你还得让我付时间!”玩笑归玩笑,学生们也知道自己迟到不对,往往也想好了各种理由或借口。这些年来我听过的关于迟到的原因或(借口)一大箩筐。比如路上转车公交卡没钱了,钱包又没带所以只好步行来的。临行时父母打架自己去劝架的。来到学校了但是找不到教室的,因为是一年级对学校不太熟悉嘛……
      不过,由于学校规定考勤并不与成绩直接挂钩,老师们不由得对那些来上课的同学已经暗怀心怀崇敬之意了,说到底,中国的大学如果也不管考勤,恐怕哪个老师也不敢保证自己课的出勤率。毕竟,尤其是那些一早八九点的课,学生们能离开暖和和的被窝,一路冒着严寒坐地铁公交来上课真的是好给面子了,你难道对迟到一会的同学还会那么苛责吗,恐怕只能默默地说:谢谢你们来上课!你又能如何责罚,有的学生倒是明白:学费这么贵,来晚了的同学已经损失了不少了,老师不需要惩罚他们了!
       可是,你们可知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衷心希望我教的外国学生们能早日理解这个句子!

【责任编辑:管理员】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二十余年。目前外派在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舞蹈与表演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