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民权林场(资料图)
现今,伫立在豫东平原上、商丘市民权林场申甘林带所在的黄河故道上,放眼望去,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森林绵延不绝,静谧的森林内,处处鸟语花香。然而,翻开史料,你一定会大吃一惊,68年前,这儿是黄沙遍地,寸草不生。68年来,商丘市民权林场的三代造林人硬是用勤劳的双手筑起了一片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谱写一曲辉煌的赞歌。
说起民权县一带历史上饱受风沙肆虐的苦难得追溯到清咸丰年间的1855年。是年,奔腾咆哮的黄河在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决口,黄河挟大清河由渤海湾入海,这也是黄河最后一次改道。自此,兰考以东的下游成为黄河的“故道”,蜿蜒于豫鲁皖苏4省8市25县(区)444个乡镇,全长738公里。民权处于千里故道的上游地区,黄河在这里流经野岗、程庄、胡集等7个乡镇,长52.4公里。黄河这次改道也在豫东平原上留下了连绵百里的沙丘。
“大风起、飞沙舞,一年四季都喝土;狂风掀起茅屋顶,沙湮田垄禾苗枯”、“白茫茫,野荒荒,三里五庄无牛羊,端起碗来半是黄沙汤”、“村里村外堆满沙,大风一场不见家”、“好过的阎王殿,难过的民权县”等当地广为流传的民谣是当地民众饱受风沙肆虐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当年苦难生活的倾诉。据《民权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的30多年中,该县有17个村庄的村民因风沙危害背井离乡,有20多个村庄屡次南移。
新中国成立当年的12月,虽然当时百废待兴,但河南省人民政府依然决定营造豫东防护林带,横贯郑州、开封、商丘、许昌、淮阳5地的19个县。建成后的豫东防护林带就像一条绿色长城屹立于沙区中心,有效地封禁了风沙,保护了农田。
民权县的造林治荒即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的,其序幕始于1950年1月。商丘市民权林场的前身——河南省豫东沙荒造林管理处也于这一时间成立。
林内美景。齐馨摄
翻开商丘市民权林场的场史,一幅幅感天动地的造林画卷即徐徐呈现在眼前。
68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商丘市民权林场经营面积达6.9万亩,有林地面积5.5万亩,林木蓄积总量18.7万立方米,林木年生长量1.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7%,成河南省最大的平原国有林场。商丘市民权林场主林带——申甘林带位列“亚洲十大平原人工防护林”之一。
林场内,野兔、松鼠、獾、黄鼠鼬等小型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百灵、画眉、喜鹊、斑鸠等随处可见。据林场工作人员统计,林内陆生动物达180余种,其中,国家I、II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省级保护动物70多种,林场成为迁徙候鸟重要的停歇地。
68年来,商丘市民权林场人孕育出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忠于使命的高贵精神,他们用心血、汗水乃至生命践行着“绿化祖国”的诺言。河南当地媒体的报道称,黄河故道上的树林里有着一座坟冢,坟前既没有墓碑,也没有苍松。坟冢里静静地躺着一位农民护林员高玉臣。他在林场工作35年,所负责的片区极少发生盗树、拉土、毁树苗现象。在他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死了也要守望林区”,家人将他埋在了林区,由小儿子接替他继续护林。
68年来,商丘市民权林场人顶风冒沙,不断摸索,创造出“高栽杨槐低栽柳”“前挡后拉四面围攻”等栽种、治沙方法,推广了“坑挖深、土埋实、树行与风向垂直”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至今仍适用。
68年来,商丘市民权林场与时俱进,转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方式,把原来以生产木材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为主,把原来利用森林获取利用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原来以生产木材为主的杨树、泡桐逐步更换成优质乡土树种和观赏性较高的珍稀名贵树种,如:银杏、美国红枫、苦楝、紫荆、杜仲、皂荚、榆树、椿树、大叶女贞、百日红、千层木槿等。目前,民权林场已建成各类生态纪念林七处,国家种质基因库三处,园中园的“千树园”项目正在建设落实中……
“林映水中鱼游树,云落水底鸟穿波”、“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现如今,风景秀美的商丘市民权林场申甘林带在防风固沙的同时,也成了旅游观光胜地,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生态公园。民权林场正利用国家生态公园这个平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把林场打造成集休闲、旅游、度假、科普于一体的国家森林公园,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服务。
关于作者:史宝银,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