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六月三十日到七月一日这一夜的倾盆大雨让高温慢慢褪去的同时, “老天被捅了个窟窿”这样的形容也随之而来。当时我正朝床走去,想趁这个凉爽天气好好睡一觉,可到了枕边,我发现,近日在读的《补天裂》赫然映入眼帘,此情此景,何不将其读完?
《补天裂》是作家霍达除了《穆斯林的葬礼》之外另一部十分著名的作品,早年间曾经也被拍成电视剧。看过电视剧的朋友自然知道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中国广东新安县人民反对香港拓界可歌可泣却又鲜为人知的故事。该作品名来自中国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神话故事,但熟读宋词的人们知道,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阙《贺新郎》中也提到了“看试手,补天裂!”然而,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读到主人公易君恕写的一阕《忆秦娥》引用该典故时,不禁拍手称快,犹如画龙点睛,顿时将故事主线点明:
忆秦娥·香港抒怀
涛声咽,
登楼又见伤心月。
伤心月,
故国山水,
异邦城阙。
零丁洋上忠魂烈,
宋王台下男儿血。
男儿血,
化五色石,
补南天裂!
香港作家李碧华曾用这样的八个字来判断好小说的标准:痴男怨女,悲欢离合。有了这八个字,故事才会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戏剧冲突。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痴男怨女,悲欢离合”的元素放在家族史诗的背景下来讲述,塑造出了韩子奇、梁冰玉、韩新月等一系列感人至深的人物和令人感到震撼的爱情故事。正如作家刘白羽所说:“旧的在崩溃,崩溃得可爱;新的在诞生,诞生得有情。”而《补天裂》更上一层楼,将“痴男怨女,悲欢离合”的元素放在家仇国恨的背景下去观察,描述了一部宏伟的民族史。
主人公易君恕是北洋水师文案的后代,自他一出场就背负着家仇国恨去面见李鸿章,在遇挫折后又因与谭嗣同参与“锢后杀禄”而与朋友英国律师林若翰逃到香港。读到此时,女主人公林倚阑便登场了。这是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她黑头发黑眼睛却是英国人,她的身份一直是个谜团。易君恕与林倚阑交往的过程也是解开谜团的过程,更是林倚阑确立民族感情的过程。从当初注重餐具背部向上摆放以显示贵族身份、不谙中国诗文的她在随着易君恕走访了宋王台后,慢慢建立了民族认同感,后来更是读出了易君恕那阙《忆秦娥》中苍凉悲壮的赤子情怀、沉甸甸的中国心。除此之外,我们还为李鸿章的身不由己、又不得不签约卖国而懊恼;为光绪帝勇于变革所打动,却又为他的处境而悲哀;为抗英群众的豪气所感染,却又为他们的悲惨战败而流泪;为迟孟恒这样的走狗被打死而拍手称快……
值得一提的是,霍达在写这部作品时,没有像李敖那样未到北京却将《北京法源寺》中的北京写得绘声绘色,而是像做新闻报道一样去香港深度走访、核实。她多次拜祭鸡公山下的无名义冢,一次次重走抗英义士的路线。也正有了这些,有力辩驳了内地作家们常常嘲笑香港是文化沙漠、很久以前是荒无人烟之地的话语。此书深入发掘了香港的历史文化,将九龙的来历,宋王台的典故,厓山之战,邓、文、廖、彭、候各姓氏来港渊源等一一纳入其中。其实,我们从香港以前的警匪片中也可看到香港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反倒是中国北方的一些城市,自居有文化,以为有点经济基础就开始追逐高端,活脱脱一副戴金链子、镶金牙、一掷千金买宝马的暴发户形象。
当雨声渐停,东方慢慢露出鱼肚白,我也慢慢合上此书。当微博等新媒体上开始纪念香港回归时,不禁再次翻到那阙《忆秦娥》,读到“零丁洋上忠魂烈,宋王台下男儿血。”一句,便感慨这血流了一百多年,终于染红了香港的特区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