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沉浸在一个庞大、无所不能而又虚无缥缈的互联网世界中,可曾想到这个世界并非是想象中的那么自由?究其原因,在于那些互联网巨头公司已经掌握了太多“权利”。它们渗入到互联网的每一个节点中,在为人们提供一切所需服务的同时,又横断独行决定着互联网世界的现在和未来。
甚至毫不客气的说,如果没有了这些互联网巨头公司,说不定互联网世界能美好。毕竟,百花齐放才是最有活力的。但随着这些互联网巨头公司已经完全成型,想要对它们施加限制已经愈来愈难。而如果任其发展的话,未来或许更加难以抑制。届时,我们要面对的将是一个更加难以击破的互联网垄断壁垒。
与承担道德责任不协调:巨头仍在疯狂捞金
原本大众只是徜徉在互联网世界中,享受其带来的各种便利和愉悦。但在过去两年的时间中,无论是立法者,还是全球公众都被唤醒——他们都在担心互联网巨头公司不断扩大的权力。尤其是那“最可怕的”五大巨头公司:苹果、微软、谷歌、亚马和Facebook,它们也是美国市场上最有价值的公司。
对于这些互联网巨头公司的担忧,涉及到多个方面。有些人呼吁重新对这些公司开展反垄断调查,有些人则指责这些公司存在政治偏见。而另一些人则批评它们缺乏多样性,还有些人认为巨头分配财富的范围非常狭窄。当然,更多的人是担心这些巨头公司拥有让大众对产品上瘾的强大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互联网巨头公司以不同的方式承认了其中的一些担忧,并决心要解决这些问题。它们承认对社会应该肩负起“道德责任”,还表示要积极行动起来。但与这样论调不协调的是,这些互联网巨头公司仍在疯狂捞金并展现着自己的强大。
如,亚马逊的盈利创历史新高,而微软和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都轻松地击败了华尔街的预测。苹果亦是如此,它刚刚成为第一家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公司。即使是因负面消息而股价下跌的Facebook,依然是美国市场排名第五的最有价值公司。而且几乎所有研究Facebook的专家都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它将真正掌控文化和广告业。
“吞噬”世界,互联网巨头比你想象的可怕
尽管现在公众已经在强烈抗议这些互联网巨头公司的“权利”过大,但后者依然我行我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巨头公司在不断扩张它们在大众生活中的立足点。一般的竞争对它们来说没有意义,它们所在层面的竞争往往是在巨头之间展开。
比如亚马逊和微软的云业务对决、苹果和谷歌在智能手机层面的厮杀、智能音箱和家居领域被它们完全占据等。换句话说,这些巨头公司是从它们的小圈子中抢夺市场份额和控制权,但不会影响互联网行业的整体业态——巨头公司始终是高高在上。
就业内专家来看,这些互联网巨头公司正在“吞噬”世界。微软的桌面系统、苹果的软件服务——APP销售、音乐订阅、云存储,还有谷歌的广告业务等,都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支柱。甚至这些巨头的某一业务受损,也完全不影响它们的整体收入。如,Facebook的核心社交网络增长放缓,但旗下的Instagram、Facebook Messenger和WhatsApp等仍在快速增长。
更恐怖的是,这还只是目前的态势。而这些互联网巨头公司已经在布局未来,它们大力投资主导未来的技术,从人工智能、语音服务到自动驾驶汽车等。这样连未来都掌控的局面,无疑是让人“绝望”的。
当监管乏力之后,抑制巨头全靠它们的自觉?
如果你将抑制互联网巨头公司的希望放在监管上,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对于巨头来说,监管其实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在我们看起来是天价的罚款背后,或许对于互联网巨头公司来说只是“不痛不痒”。比如欧盟最近因谷歌滥用移动应用垄断权而对其罚款51亿美元,但谷歌支付罚款后,仍然有32亿美元的季度利润。
此外,苹果公司去年同意向欧盟支付近160亿美元的退税,因为它与爱尔兰达成了温和的税收协议。Facebook因其在政治中的角色而被欧洲和美国的立法者审问,结果却是Facebook仅在欧洲减少了100万用户(每月有3.67亿人使用它)。可见,监管其实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
当监管乏力后,究竟用什么来抑制互联网巨头公司无限膨胀的“权利”呢?就目前来看,似乎只能寄希望于它们的自觉、自律。可惜的是,公司都以盈利为目的,这样的抑制方式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或许,我们得期盼未来会出现更强有力的抑制举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