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天下  >>  正文
赵建明:在培育和发掘社区优秀文化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说天下
2018年08月16日

社会治理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和个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不管是在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之中,还是个人,这都需要人的参与,表明了人在社会治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社会实践的角度,不管是理念、方法、手段和制度的创新发展,都需要注入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也表明了人的文明素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善政还是恶政。人类在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四大河流经的地域创造了四大文明,形成了各自特色的文化习性,蕴含着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并必须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人类社会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一座城市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缩影,经济社会的发展壮大在强大政治机器保证、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同时,同样离不开不断丰富发展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传统美德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培育和挖掘具有地域习性的优秀先进文化,厚植公民创新社会治理的参与意识。

从当今社会发展现状看,绝大数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模式,法治社会,结果呢?一种是从希望到失望,一种是从希望到绝望,让我们回顾一下从前苏联解体、埃及之春,再到颜色革命,这些欧洲国家当中,除了俄罗斯经过十几、二十年的恢复,正在走向民族复兴外,其他国家的政局不是更稳定了,而是更动荡了;人民不是更加团结了,而是更分裂了;老百姓的生活不是改善了,而是恶化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广大劳苦大众身上的三座大山,经过几代人不断艰辛探索,在强化法治民主建设的同时,注重德治,中华民族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现在的强起来,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信心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走近世界中央舞台,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个五千连绵不断伟大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现代化国家的重叠,所蕴含的天下为公、求同存异、和合共生等理念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取向,为我国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根源。

世界的现实告诉我们,光靠“法治”,或者光靠“德治”,一个社会都无法良好地运转,唯有“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良好地运作。这种“上下结合、宽严相济”的社会应该是一种治理成本更低、社会更公道、社会生活更自然也更人性化的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和传承下来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一方面,随着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要创造更为先进的文化。另一方面,在历史进程中凝聚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决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落后的东西。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讲话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得的精神标识,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和创新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九大把坚持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作为治国理政的发展战略写入党章、进入国家根本大法《宪法》,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说明了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发展历史中积累起来的精神成果,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

从我国城市发展现实情况看,随着社会经济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特别是城镇化率的提高,大量农民一下子被卷入了城市,出现了种种不适应、不到位、不规范,甚至不健康的现象,一村一社一品的乡村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所退化,邻里之间缺乏和谐共融的氛围,左邻右里不走动了,遇事商量共处的少了,“家国情怀”淡化了,社区的黏合度弱化了,导致了社会治理过程中诸如行人乱穿马路、垃圾不入箱、电动车辆乱停乱放、违章建筑等各种不文明现象屡禁不止,关键的一点就是德化教育不够、民心不齐。而基层社区作为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造一种特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标识,共创精神财富及物质形态,塑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文化观念、价值理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众制度、文化环境,讲好身边故事,建设好精神家园,提升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感染力、渗透力,来促进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 形成公序良俗。一是要弘扬一个主题。就是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心聚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国民教育之中,融入社会风气建设,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受、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加强社区各家庭的交流交融,深化拓展共创共享共荣的群众性特色文化建设成果,唤醒“家国情怀”,培育“家社邻里”博爱文化,将个人小家融合社区大家,促进社区各家庭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增强居民群众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以和谐共融的社区精神来促进社区治理的精准度和成熟度。二是要建好两个阵地。突出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坚定文化自信,激活文化基因,既保护好继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创造出当代精神、未来遗产,在物质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以文化进步推动社会进步,大力培育和挖掘具有地域人文风俗的社区文化,建设好两大文化阵地,一个是党建文化阵地,突出主阵地作用,以党建为引领,融合法治宣传、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工作;另一个熟人楼道文化阵地,着力培养良好的市民文化和宜居的生态文明,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逐步成为主流价值,“温良恭俭让”逐步成为社会风气,“真、善、美”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坐标,使群众性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补充,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画出最美同心圆。三是要发挥好社会契约作用。就是突出“八荣八耻”的激励鞭策作用,组织指导社区业主委会广泛发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制定《社区居民公约》、《社区居民道德规范》等社会公开契约,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发挥居民公约和道德规范等社会契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在共建共享过程中养成我们的社区我们管的理念,增强广大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行动自觉,从“划桨人”转变为“掌舵人”,从房前屋后实事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把和社区的关系从你和我变成我们,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共同管理社务事务,承担社会责任,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的影响力。四是要开展好群众性活动。就是发挥文化资源的凝聚作用,推进社区公共价值培育工程,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培育现代公民素质紧密结合,以服务群众为平台,大力培育发展群众性社团组织,组织文艺骨干和爱好者,借助戏曲、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性文艺活动形式,经常性开展以社区友好文化交流、社区微公益宣传、和谐邻里关系等为内容的群众性活动,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净化社风民风,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夯实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文化基础,让中华民族“舍己为家”、“保家卫国”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以及“修身、治国、平天下”这种个人追求和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儒家信念等在社会治理实践当中发扬光大,压实压紧道德教化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活动中的两个责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管理员】
天下专栏百家争鸣,直击你最关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