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拼多多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上市,仅成立3年市值接近300亿,可见其市场认可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杨望与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研究员周钰筠撰文表示拼多多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引起假货风波,而可溯源、不可篡改的区块链或许是解决这一痛点的绝佳利器。
拼多多崛起,五环外需求得以满足?
上月,拼多多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上市,仅成立3年市值接近300亿,可见其市场认可度。谁曾想,在电商发展已如此成熟的今天,一款 “拼多多”凭空出世,发展势头直逼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拼多多打着“低价团购”的旗号,声称其目标是为了满足“五环外需求”,即目标客群为消费能力稍低的长尾客户而非头部消费人群。长尾理论表明,占人口规模比例大、收入水平普通、却能带来巨大流量的用户是低价商品最有价值的市场。而眼花缭乱的“砍价”、“拼团”等活动在朋友圈的大道其行证明了这一策略的确奏效,据数据披露显示,拼多多60%的用户来自于三线以下城市,一半以上用户在30岁以下,且用户规模急速扩大,有“农村包围城市”之势。
假货横行,劣币驱逐良币终难避免?
好景不长,拼多多刚上市便因“假货风波”变为众矢之的,纵观拼多多平台上热销的商品,大多是披着真品牌外衣的山寨产品,有诱导欺骗消费者之嫌。目前已有不少正品商家发表维权声明,包括创维电视、通话大王郑渊洁等,将拼拼多推上售卖假货的风口浪尖,一夜之间群起而攻之。这些山寨品牌得以横行于市也是多方推动的结果,价格低得离谱的大牌商品十分吸睛,虽然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但不可否认地存在着对质量、品牌要求不高的消费者,造假者得到激励,加之平台监管困难,假货盛行一发不可收拾。
无独有偶,“打假”似乎是电商平台不可避免的一场战役。淘宝和京东面临的假货问题丝毫不亚于如今的拼多多,淘宝曾撤下3.8亿个假货产品页面,京东则对售假商家处以50万经济罚款并将其拉入黑名单。即便打假力度如此,“拼多多们”上的假货仍然屡禁不止,拼多多只是冰山一角。
对厂商来说,错综复杂的供应链信息难以掌握,山寨产品领域难以触及,厂商品控能力有限;对平台来说,产品真实信息难以验证,实地监控成本高,出现问题后责任划分不明晰导致惩治措施执行力不强,防伪难度高;对消费者来说,直接的后果是挑选时无法穿透商品,从厂商和平台处均难以验证真伪,受到诱导欺骗风险高。
区块链赋能,溯源防伪能否奏效?
区块链作为一种不可篡改、透明安全、多中心化的技术,打破了以数据库为中枢的传统模式,数据的录入与存放由各个节点共同完成,并共同拥有完整账本。且账本数据不可修改、无法消除,厂商、平台和消费者均可以通过区块链查询商品流转的信息,真正意义上保证了交易可靠,做到了可溯源、可防伪。
第一阶段,建立可追溯数据库。区块链贯穿生产线上的每个环节,将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环节信息一一同步与账本中,赋予每个商品不可修改、不可复制的标识码。完整的数据链确保每件商品有源可溯,解决在流转过程中的正品保障问题,对于山寨品牌产品更能直接从源头识别,杜绝造假可能性。如在产品上附上溯源二维码,消费者可经扫描后查看该件商品所有流转环节的时间、地点、经手人、状态等,产品成长过程一目了然,出现问题也易于追责。
第二阶段,建立共同账本。在电商平台上进行交易时消费者与厂商无法直接连通的,而电商作为一个中心化的平台,掌握的信息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不透明的,信息不对称自然会导致道德风险。利用区块链建立起共同账本去中心化,商家发布的产品信息,包括价格、质量、数量等均会同步到消费者个人的账本上,消费者直接与商家进行交易,经双方确认的交易过程与付款信息公开到所有人的账本上,每个人均参与交易验证。这样以来,虚假山寨产品便无所遁形,从生产发布的源头将其隔离在外,消费者还可以通过购买后,对产品交易信息同步账本情况验证购入产品的真实性。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区块链技术第一阶段的应用已初落地,如京东的区块链项目“京东品质溯源防伪联盟”等,第二阶段仍处于试验期。电商对区块链的探索正如火如荼,假货问题不仅存在于拼多多一家,几乎困扰着所有电商平台。《经济学人》称“区块链是一台创造信任机器”,“拼多多们”的假货痛点与区块链可溯源、不可篡改的特性天然不谋而合,二者结合是大势所趋,实现规模推广正亟待技术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