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迎红、丹桂飘香的中秋时节,曾执导过《云水谣》、《铁人》、《张思德》、《雨中的树》等影片的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尹力导演,作为贵州梵净山“我的乡愁”微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在贵州铜仁万山朱砂古镇,接受了我们的独家专访。
对微电影节的期待:建立行业标准,鼓励原创,评出最优
近几年,无论从量也好,播出平台也好,微电影应该说是折着跟斗快速发展。过去培养这种影视人才,都是要进入专业的技术院校。今天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影像创作的门槛儿越来越低。通过手机、掌中宝、数字摄像机,任何人都能够成为一个影像的创作者,影像制作不再神秘了,群众的参与度非常高。
但是,拍微电影、拍微视频,和它的评奖是两回事。评奖应该是树立行业标杆,建立行业标准,鼓励原创,评出最优。微电影意味着篇幅短,资金少,播出平台简易,平板电脑、手机屏幕,都可以作为播出平台。但是微电影也是电影,还是有专业的门槛:怎么选择它的叙述语言,还有构图、色彩、角度、镜头的运动、剪接等等方面,微电影还是具备电影基本的元素。
关注自然、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从这次微电影的初选和复评过程当中,让人感受到微电影整体的创作是在进步的,原先短片的那种拍摄中,小我的个人情绪越来越少。人们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生活当中的人、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情感,在影片的表达当中越来越多。比如写在都市当中,人的这种奋斗、挣扎、苦恼和寻找出路的,还有作为美丽乡愁这样的命题。无论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包括《达瓦扎西》,还有羌族的《流浪艺人》,在今天商品高度发展的物质社会当中,这些影片表现了人们那种不忘初心、不忘乡愁、以及渴望美丽乡村实现一种精神家园式的理想回归的情感。
其实作品不在于大和小,不在于长和短,不在于投资资金多还是少,保持初心,从自己最初的情感出发,记录下生活当中毛茸茸有质感的东西。不管是微电影也好,大电影也好,都应该真正写人,真正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情感,这才是我们创作的希望之光。
微电影一定要发挥“微”的特点
每个电影创作者,都希望自己有宏大叙事,有宏大的场面,甚至以微电影跟院线电影去比拼。微电影不应努力往这个方向发展。微电影一定要发挥“微”的特点。微电影首先是没有票房压力,可以尽情地去表达自我,表达对生活的感触,写生活当中身边的人和事,哪怕是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你的同学,甚至就是自己,给它记录下来,和其他人做影像交流方面的分享。
另外,我们一些电影人看不起微电影的创作,觉得是普通人非专业的影像创作。很难讲若干年以后,在微电影的创作队伍当中,出现不了殿堂级的大导演。从培养兴趣,到慢慢让人们热爱它,在没有巨大资本压力和成本的前提下,能够让更多的人去表达自我,锻炼自己最基本的入门的门槛儿,知道它的基本功,知道它如何叙事,知道它怎么去解构一个故事,这对于培养电影人才也有积极意义。
中国电影之问:当后人通过这个年代的电影了解这个时代,我们能给他们留下了什么
中国电影快速发展,无论从银幕数到观众人数,令全世界瞠目结舌。我们从3000块银幕到现在的5万多块银幕,这个已经超过美国了。电影大国怎么成为一个电影的强国,跟这个国家发展的历程是一样的,块头长了,肌肉足了,体量大了,但你受尊重的,一定是你的灵魂,而不是你的块头。
中国电影过度娱乐化不是一个危险。我们可以跟好莱坞去比,好莱坞有它非常强劲的全世界推销的爆米花电影。但是除了《蜘蛛侠》、《钢铁侠》、《变形金刚》、《超人》、《侏罗纪》,人家还有《为奴十二年》、《林肯》、《聚焦》、《华盛顿邮报》等犀利地表达现实的影片,传达正能量和美国的爱国主义、自由精神,这些影片在每年奥斯卡评奖当中,确确实实是一个风向标,没有一个商业大片去得大奖的,我觉得它体现了电影人的良心和良知。
中国电影走过这么多年,体量大了,观影人数多了,银幕数多了,为什么还广遭诟病,就是说我们除了赚钱以外,过50年,过100年,当后人通过影像,通过这个年代的电影要了解这个时代的话,我们给他们留下了什么?能不能真实地记录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方面我觉得电影人目前是缺席的,是无语的,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这遗憾跟资本市场有关,跟观众的观赏习惯有关,跟培养了新一代的娱乐的观众有关。
我们整体的电影的一个大环境不容乐观。特别是资本进入电影以后,它自然是往利润方面流动的,电影业被资本绑架的结果,一定是趋利的:院线是趋利的,影院是趋利的。那种真正表达时代良心、记录现实生活的影片能不能有观众看,没观众看它就撤片,不断的撤片就让电影的从业人员没有人去拍,这是我们的悲哀。
尹力导演说,每一部主旋律影片他都是怀着崇敬的心态拍摄的。很多好莱坞大片都在表达英雄主义等,这也是主旋律,主旋律影片并没有隔离观众。作为电影导演,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以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弹奏出历史与人生的颂歌,提炼出平凡生活的本质,让观众产生共鸣,让观众更够喜欢,更够接受。
买收视率是这个行业当中存在的巨大黑幕
前几天郭靖宇导演关于买收视率的事儿,它不是孤立的。当时电视剧拍片是靠贴广告来的,你拿着收视率,广告那边才能跟,所以做了一个诸如此类的收视率的排名。后来去买收视率,我觉得根子还是播出平台的事儿,甚至买片购片这个行业当中存在的巨大黑幕。
一个省的人想看一部电视剧,是由买片的这一两个人决定你这个省能不能看这个片子。这个腐败滋生是自然的,同时把他们个人的审美好恶强加给了社会。所以我觉得它是一个恶性循环。包括电影业这个票补,实际上跟这个电视买票房如出一辙的黑暗,如出一辙的不规范,如出一辙的中国特色,我觉得众手出击,把这种腐败的链条给它打破,行行业的正气势在必行,否则的话整个就烂掉了。它不光是滋生腐败,而是让国民整体的审美趣味完全往低下里走。
大花和小鲜肉的片酬问题
电影也好,电视也好,你的片酬都给了少数几个演员,拿出最小的一部分当成制作费了,怎么能够提高质量?我们老说中国电影的好莱坞,从工业化去比,我们差距巨大,你的片酬的60%都给了一两个个人,制作上就没钱了,你怎么提高制作水平?我觉得这是行业之坏,根儿还是播出平台、院线他们的需求。你电视剧收片的一两个人,非要点一两个人他们演我才收,导致制片方无奈的举动,没有一个制片方说我愿意出高价非请谁谁谁来演,只有播出平台说谁谁谁来了我才要,才造成了今天这种恶性循环。所以我觉得从社会分配的角度,从整治行业乱象的角度,高片酬都是必杀无疑的。(文/宾语 摄影/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