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望  >>  正文
杨望:全球城市化之谜 人口问题是关键
杨望
2018年10月19日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茨说过,“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人类21世纪发展的两大主题”。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成为全社会探讨的命题。差异化格局下,通过借鉴全球几大经济体的发展经验,中国有信心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的发展关系。

全球格局:差异突出

人口问题是全局性、多维度的战略问题。人口发展不仅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主要涵盖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四大要素。一直以来,世界人口发展格局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

数量上,全球人口增速放缓,生育率水平下降,欧美发达国家地区和非洲发展落后地区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同时中日韩等国生育率锐减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质量上,得益于教育普及和技术发展,人口素质有效提升,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人口素质差异日趋缩减;

年龄结构上,由于生育率的影响,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艰巨挑战,劳动力资源短缺也成为诸多国家的发展瓶颈;分布上,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促使国内和国际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进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对人口的“虹吸效应”愈发明显。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格局也表现出显著的不平衡性,主要分化为三大层级。一是以美欧等传统发达国家为主的主导消费国;二是以中国、东南亚地区为代表的加工制造国;三是澳大利亚、巴西等主导原材料国和俄罗斯、中东地区等主导能源国。

由全球化进程带来的繁荣的国际贸易之繁荣和制造业之的崛起使中国在国际上话语权大大提高,也令使一批发展中国家在高经济增速中迅速成长起来,共享世界经济发展的果实。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厘清人口发展与经济推进的相互作用成为规划未来发展的重要国情问题。

国际经验:各有侧重

在诸多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化进程中,都曾面临因人口与经济发展矛盾出现的“城市危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国政府采取不同的手段整治城市病。欧美传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多集中在20世纪前中期,因其人口密度较低,土地利用程度可提升优化空间较大,对于我国一线城市的可参考意义不强。因此本文着重论述亚洲两大发达国家——日本与新加坡是如何平衡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的。

1. 日本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也曾由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不匹配而受到城市病的困扰。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经历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大都市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一系列资源矛盾。日本政府主要采取疏导的思路治理城市。

一是城市多心理论的实践,以东京为例,通过打造新宿、涩谷、池袋等多个城市副中心,分解部分中心城市功能,发展城市副中心的区域特色,进而实现经济均衡发展。二是基础建设实现人口转移,1950年开始,日本大力建设连接城郊的交通基础设施,地铁与电车、铁路与公路相互联通构成完备的城市交通网络,并同步建设向城市郊区扩展的住宅圈。

总体而言,这两大思路是相互承接的。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使部分企业与人口依据自身发展特点外迁,而住房、交通的保障是其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

2. 新加坡

与日本大都市相似,新加坡也是高人口密度地区。新加坡人口总数561万,而国土面积仅为719.1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生活近8000人,而上海的人口密度为3809人/,北京为1279人,分别为新加坡的1/2和1/6,新加坡是当今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而其经济发展却走在世界前列。其新加坡的人口治理思路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高效的劳动力培养,2004年起新加坡劳动力开发局开始推行劳动力技能资格制度,通过搭建一套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与劳动力资格认证框架,有效提升单位劳动力生产效率;

二是丰富的人才战略,对内,新加坡拥有优质的基础及高等教育体系,完善的福利机制保障国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保持较高水准;对外,1979年新加坡政府提出海外毕业生雇用计划,1991年正式成立国际人力资源司,大量引入高技能人才,并以丰厚的津贴福利和移民政策防止人才流失,巩固了新加坡的人力资本优势。

三是优质的城市规划,尽管城市的面积有限,但新加坡的城市整体建设规划始终立足于长远可持续发展,人均绿地指标、开放的建筑空间、私家车数量管控等一系列的规划措施,使新加坡在宜居怡人的同时,经济发展也未曾受到人口数量的桎梏。

中国眼光:改革转型

放眼改革开放四十年,人口红利为我国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在改革起步阶段,国家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价格较低且数量充足的优势,将东南沿海地区轻工业作为初期重点发展对象。2001年,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工厂,随后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使其成为全球加工制造业的绝对核心。

而近几年来,随着生产经营与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中低端制造业面向东南亚更欠发达国家进行转移,以人口红利带动的经济增长动力不再强劲,如何充分依靠人才优势进行发展战略的改革转型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从日本和新加坡的发展经验中不难看出未来转型的两大发力点:

1. 吸引外来人才,回流在外人才

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制造业人口红利不再的形势下,发挥人才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成为第一要务。除了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外,还需要运用多种手段丰富“人才库”的建设。首先,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计划,系统性分析国内经济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其次,出台人才优惠政策,建立高包容性、完备性的人才支持战略,为引进人才提供优质发展机会。

从另一角度来说,我国目前的海外留学生数量高居全球首位,2016/17学年,赴美留学生总数共计35.08万人,赴英留学生总数11.56万人,其中不少留学生深造后选择定居海外工作或从事科学研究。想要回流这部分人才,一方面可以通过留学前签订协议,提供一定留学费用和生活保障,同时要求毕业后回国工作;一方面改善国内科学研究环境,确保高技术人才归国后同样也能发光发热。

2. 改进城市规划,外扩内新打造生态圈

从城市经济规模来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人口仍未达到饱和,未来可预计仍有上涨趋势。因此要想避免使人口与经济发展不走向失衡状态,对城市规划进行合理改造和长远谋划是必要的。

向内,对于已经利用过的城市土地,进行较高强度的二次开发,杜绝中心城区土地浪费。向外,扩展城市生态圈,产业布局方面,主张进行城市结构重组,推进低端产业外溢;公共建设方面,促进周边城市及新城区的公共交通、住房、配套教育与医疗服务规划,打造开放化、多核心的中心城市布局。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杨望与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玲宁)

【责任编辑:管理员】
杨望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