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硕  >>  正文
黄硕:学生家长对超纲作业不该逆来顺受
黄硕
2018年11月02日

“数一亿粒米”“画30天月亮”……频繁被曝出的幼儿奇葩作业让人哭笑不得。近日,又有一份一年级学生的科学作业上了热搜榜:观察树叶的生长变化并写12页调查报告。超纲或奇葩作业屡见不鲜,这里头还有“家长代劳”这个背景。学校和老师布置作业,如果真是孩子自己动手开动脑筋,倒也罢了,不管结果如何,好歹锻炼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问题是,中国的家长谁都希望自家孩子的作业能脱颖而出,就算不能出彩也绝对不能垫底,于是铆足了劲儿上手代劳,一来二去做作业成了家长们的大比拼,失去了意义。(2018年10月19日 《北京日报》)

过度拔高、揠苗助长的心态是怪题、偏题在中小学生作业中时而出现的根本原因。此类刁钻古怪的题目是在耍小聪明,哗众取宠,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实际意义。奇葩作业题,到底是助力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还是在吸引众人眼球呢?

笔者从两个角度来思考。第一,奇葩作业本身,学校方面得搞清楚布置这种作业的老师的出发点和动机是什么。对于超纲作业,揠苗助长的心态值得玩味。第二,看到“超能力”作业后,学生家长的态度很重要。如果家长逆来顺受地直接帮自己的孩子完成这种作业,无益于教育的开展。家长对奇葩作业该说话的时候得说话,及时与孩子的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向老师反馈情况,有助于避免同类奇葩之事再次发生。

如若给孩子留的奇葩作业,只是在形式上创新,却不能在精神内核上考量收获的效果,只会造成不理想的结果。有些奇葩作业过偏、过难,学生连题目都无法理解,又何谈培养发散性思维。这样的作业违背了教育科学,耍的是小聪明,并非大智慧。在中小学阶段,难度过高的作业题目不利于孩子在学习上树立和巩固自信心,甚至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兴趣的培育起到相反的作用。

教育需要创新、开放,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开拓性思维以及创造力的学生,教育也提倡多角度、灵活地看问题。在教学生活化的趋势下,应该鼓励学生多体验生活、接触社会,老师布置体验实践类的作业没毛病,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值得肯定。不过凡事都有个度,作业要强调适度、适量,不宜超过孩子能力范围过度拔高,而且在量上不宜过多。

家长之所以觉得是“奇葩作业”,一方面是超过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另一方面是对老师所要求的作业的终端评价有些不能承受。针对此,教师不妨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更务实一些,例如,让孩子学炒一个菜、学洗衣服等,促进生活能力的培养。

有人认为,奇葩作业题目可以引导孩子展开丰富的联想,增强思考能力。部分创新的作业也不是没道理,比如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让孩子接触了课堂之外的社会,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亲子关系。但创新不等于一定要奇葩。

布置作业的初衷不是为了难为学生及家长,而是在思路上去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与创新实力,强化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现状来安排作业。若过多追求新奇、增加作业的难度,那样就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了,所带来的效果可能会事与愿违,这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