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 毕宣 摄
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绵延50余公里,宽约1~5公里,总面积125.8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原始杜鹃林带。
最难得的是一树不同花,可在一棵树上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达7种之多。特别是树龄千年的杜鹃花王,花开季节繁花万朵,独树成春,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大杜鹃花树。
百里杜鹃管理区共68个村(居),还是毕节试验区的试验田。近年来,毕节试验区通过发展观光旅游和推动文旅结合,实现了旅游发展与脱贫攻坚的双促双赢。
截至目前,百里杜鹃共培育发展了乡村旅游村寨16处、特色景区景点20余处;农家旅馆、农家饭店391家;床位6700余个,餐位22000余个。2017年各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7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5亿元,人均旅游年收入1.06万元,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富了一方百姓。
百里杜鹃创新发展模式,由区管委、旅游公司以及农民合作社共同管理旅游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区管委主要负责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旅游公司和农民合作社则负责经营和推广景区,双方都相当重视生态保护并注重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
旅游公司和农民合作社在景区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不合格、水平不达标的农家乐和农家旅馆进行整改。
百里杜鹃还建成了紫薇园、特色经果林、花卉苗圃、金银花、蚕桑等特色种植基地3000公顷。这些农作物比当地农民世代种植的玉米经济效益高,还可打造成为可供游客体验种植和收获的乡村旅游项目,增加了农民收入,旅游扶贫成效显著。
此外,当地政府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和群众移民搬迁,让贫困人口享受便利交通。
百里杜鹃风景区绵延的原始杜鹃林带 毕宣 摄
“从没想过我和我的家人有朝一日能搬进这样的三层小楼房里,通水通电还不用花一分钱,生活环境好多了。”赵安友是普底乡元岩村116名搬迁村民之一,他们一家已经入住政府补贴的新房里。
农民合作社根据实际需要,每年平均对搬迁村民开展五次以上培训,以尽快让他们适应新生活,不断提升他们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来自四川泸州的92岁老人肖天瑶已和女儿在百里杜鹃避暑一月有余。她在接受毕节日报采访时说:“我没想到会在毕节这样偏僻的内陆山区感受到凉爽天气、新鲜空气、美丽风景和现代化设施的完美结合。希望每年都来百里杜鹃避暑旅游。”
毕节市委书记周建琨在近期的视察中敦促地方官员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医疗、教育、公共基础设施和居民的公共卫生。
专家表示,管理经验、资金、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无缝融合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产出效率的关键因素。
旅游公司和农民合作社正在共同努力,通过开展加工和生产当地旅游商品和农副产品,如杜鹃花、民族服装和当地特色食品的讲习班,来扩大农村旅游业的产业链。
当地政府尤其重视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其中,金坡乡附源村被列入全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彝族祭花神仪式被列入市级文化遗产名录,彝族火把节已成为著名的旅游项目,大型彝族音乐舞蹈诗《索玛花开》也成为毕节民族表演艺术的代表作。
百里杜鹃景区通过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被列为全国280个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之一。
1988年6月,国务院将毕节列为国家扶贫试验区。百里杜鹃只是毕节积极探索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毕节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94万人,还有90万人口处于国家贫困线下,贫困率从65.1%下降到8.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7年的182元增长到2017年的8473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3倍。
关于作者:杨军,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