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  >>  正文
杨军:贵阳,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崛起
杨军
2018年11月28日

图为雷月琴在巡河时拍摄记录河水水质情况。摄影 廖巍

南明河是贵州省省会贵阳的“母亲河”,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全长219公里。南明河源于贵安新区的平坝区,贵阳市境内河流共185公里,有花溪河、小黄河、麻堤河、小车河等主要支流。

当环保志愿者雷月琴回忆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贵阳市的南明河时,她说,那时的南明河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小孩会在河里游泳捕鱼,普通人家可以直接从河里汲水饮用、煮饭、洗衣。然而到九十年代,因为工业污染、乱排乱放,南明河变成了一个“臭水沟”,河水又脏又黑,不仅鱼活不下去,发出的阵阵恶臭,也让路人掩鼻而行。

雷月琴今年81岁,自1984年退休以来,就一直在南明河边巡逻做环保志愿者。34年间,她走遍了贵阳市的水源地,手绘了六张贵阳南明河治污地图,记载了1994年至2015年贵阳南明河的水质情况与污染源。

雷月琴说:“我以前一天大概能走10多公里,每次就查看下,南明河主干道和支流上,有没有工厂乱排乱放,路边有没有人乱倒垃圾。现在年纪大了,一次只能走三四公里,空闲时还会坐公交车到不同的河段去走走看看,记录一下。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但在一些支流源头,还是能看到附近住户,乱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到河里的情况。源头都脏了,哪里还能干净呢。”

在这个老人手绘的六幅地图上,不仅标记了不同地点的污染源和排放口,也记录了当年河水的颜色和气味。

雷月琴指着手绘地图上标记的工厂说:“这是1994年的图,南明河沿河有八家工厂,包括一家造纸厂、一家燃煤发电厂和一家制革厂,都是污染很严重的企业。到了2004年,大部分工厂都搬迁了,但对河水留下的污染问题,并没有解决。你看2012年的这张图记录的,支流的这些河水,有的颜色已经发绿发黑了,而且还有臭味。”

雷月琴手绘的南明河污染情况地图。摄影 李菡逸

据了解,20世纪七十年代前,南明河曾是贵阳市的直接饮用水源。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垃圾、生活污水、企业排污,造成南明河水质恶化、污染严重,成了一条“失去生命的河流”。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贵州省开始对南明河有一些治理措施。此后,逐渐对沿岸企业进行搬迁或整改,并将沿岸数千户棚居住户迁往他处。

2012年11月,贵阳市再次全面启动实施南明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根据贵阳市水务局数据显示,该工程分三期实施,一期“救急”,二期“治本”,三期“系统提升”。目前,一期治理已完成,正在实施二期和三期阶段工程,累计已完成投资38亿元。

其中,一期治理总投资约11亿元,主要为干流截污、清淤、翻板坝改造、臭气治理、沿河景观提升等工程,基本解决南明河核心段淤积重、水变黑、臭味浓等问题。二期工程以提升水质为核心,以污水处理设施(厂、管网)建设为重点,结合生态修复,实现水质及感官效果进一步提升。

三期系统提升项目(2016年—2025年)目标是实现南明河长治久清,随着城市开发逐步完善城区雨污分流,进行系统建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流域范围内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调整沿岸产业结构,建立污染防治和治理长效机制。

而改善南明河水质,仅是贵阳市政府“一河百山千园”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之一。

据了解,预计在2020年之前,贵阳市将投入400亿元,完成“一河百山千园”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其中,南明河将得到综合治理,中心城区百座山体将进行维护修复,并修建1000个以上的森林、湿地公园。

该计划还要求:到2020年,将贵阳市全市森林覆盖率从49%提高到60%。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高小文表示:“生态修复是群众共同的利益。要不了多久,贵阳人就会看到,城市生态修复对他们生活质量的改变。”

关于作者:杨军,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