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生  >>  正文
孙瑞生:他用家庭小相册记录社会大变迁
孙瑞生
2018年11月30日

刘凤林,山西广播电视台首席摄像师、专职摄像记者,从事电视工作30多年

刘凤林,山西广播电视台首席摄像师、专职摄像记者,从事电视工作30多年,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电视评论类一等奖、三等奖和“中国广播影视大奖”,48件新闻作品获山西新闻奖一等奖。

虽然是一名资深而且颇有成就的新闻工作者,但刘凤林老师给人的印象永远是那么谦虚、低调,不管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面带笑容。他50多岁的年纪,却经常出现在采访一线,显示了对新闻工作的满腔热忱和执着追求。

事实上,他不仅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样热爱自己的家庭。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位有心人。从1978年开始摄影创作,到2018年,整整40年时间,他为自己的家人和家庭拍摄了上万张照片,用家庭小相册记录社会大变迁。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笔者知道,每一个平凡的家庭背后都有许许多多不平凡的故事,只要记录下来、保存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刘凤林老师一生采访的人不计其数,但最近由于《家庭相册》的热炒,他接受了很多媒体记者的采访。现在,就让我们听听刘老师的家庭故事:

1978年,我的爸爸54岁。而我的妈妈于当年因病去世,这年我18岁,我的妹妹12岁。是我的爸爸又当爹又当娘把我和妹妹养大成人。图为1978年自拍的一家合影照。

图为1985年,我与未婚妻在山上看风景。

我创作的这组作品《家庭相册:1978-2018》,将自己从恋爱到结婚、妻子从怀孕到生子等片段用影像的方式予以记录,让一个家庭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变迁的缩影。

《家庭相册》系列作品2016年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第一次亮相即引发广泛讨论,这组作品在半年的时间内,就被中外媒体71个平台转发,仅腾讯网点击量就达400万。

如同千千万万个普通中国家庭一样,我和家人在这四十年里,也经历了脸红心跳的恋爱、柴米油盐的婚姻、身怀六甲的欣喜和满怀憧憬的成长。所不同的是,自开始拍摄这组照片伊始至今的四十年,是祖国激荡而传奇的四十年。在漫长的拍摄周期中,我用影像的方式,以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做参照物,以小见大地解构了这四十年中,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祖国命运的关系,个人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1986年9月6日,农历八月初三,星期六,一个上好的吉日。我与妻子举行了婚礼。

1987年5月1日,我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自拍了这一张与儿子的合照。

这张照片是我们家三世同堂合影。

回顾这套作品的创作,正始于1978年,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但也正是那年,母亲44岁因病离我们而去,那些记忆如今已成为我脑海中最宝贵的片段,最遗憾的是未曾有机会亲自给我的母亲拍摄一张照片,正因此,那年春节,我用海鸥牌120相机,自拍了我和父亲与妹妹一家三口的全家福,实现了系列作品从零到一的突破。

具有意义的第二张照片,是拍摄于1986年的作品《结婚》,作为拍摄者的我同样出现在了这张作品里,甚至是其中的主角之一。那是在结婚后的第一天中午,吃午餐时,我的父亲为我们准备了非常可口的饭菜,我们喝的是清徐产的红葡萄酒,以示庆祝,记得当年办喜事,人们都是喝清徐红葡萄酒,红色代表喜庆吉祥,而葡萄酒又是一种在当时颇为“洋气”的舶来品,这种当时颇具中西结合风情的“新兴习俗”,带有着当时鲜明的时代印记。

1994年我带着儿子回老家,与亲戚们的孩子合影。

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日,我们一家人来到五一广场参加市里组织的庆祝活动。这年我儿子十岁。

2005年,我和妻子送儿子到北京考学,在天安门前留影。

再到随后的《怀孕》这一作品。中国人有句古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是家族繁衍的自然主题,也是每个家庭生活的主旋律,这一作品正是记录着我们全家准备迎接新生命到来的重要时刻。值得留意的是,在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妻子身前的,是我所拥有的第一辆上海28大链盒凤凰牌自行车。那些年,是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社会大变革的来临,使得各种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个体户、万元户、大包干、港台歌曲、迪斯科、喇叭裤、BB机、大哥大等等等等……而28自行车,正是当时那个纷繁复杂、不断更新的世界在我生活中的真实投影。那时,我的妻子在孕育着我们未来的孩子,祖国也在用蓬勃发展的态势孕育着我们的新生活。

2014年2月2日,春节,我自拍的全家合照,妹夫从成都回来,外甥女一家从西安回来给姥爷拜年。

时间飞逝,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来到了2015年9月,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经过几十年的历史发展变迁,祖国的强大国力令世界瞩目,我父亲是一名曾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也在当时荣获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章一枚。这时候,我的摄影工具,也从早先的海鸥牌120相机、135胶片单反相机、卡片相机,换成了旗舰单反——佳能5DII数码相机。不同以往黑白照片单调肃杀的观感,我转用艳丽饱满且浓郁的色彩记录下了当时已经91岁高龄的父亲,开心地佩戴纪念章的瞬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这一刻得以最璀璨的体现。

2018年5月31日,我爸爸刻意要求我把妈妈的遗像从柜子里拿出来。看着我妈妈的照片说:你们的妈妈走了四十年了。

2018年7月18日,这是我和94岁的爸爸最后一张照片。2018年7月14日我爸爸再次脑梗发作住院,这次住院让他老人家走完了一生。

时间来到了2016年,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隆重开幕,彼时的《家庭相册》作品以30年作为时间节点,入选并参展,受到广泛关注。我相信,这组作品能够引起讨论的焦点不在于构图、色彩,而正是这组作品的纪实性和家庭这一主题,即家庭纪实摄影这一形式。可以说,选择家庭作为题材,根据自己的视角,进行较长周期的专题性拍摄,就好像我们在通过一张张图片向观者讲述一个个发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最真实的故事。而观者读这些故事,就像是观看一部以真实家庭题材为背景的电视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深度理解和感受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我的父亲刘根银是一名抗战老兵。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9•3”前夕,全中国约21万名抗战老战士被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我的父亲也是其中之一。

今年是2018年,是《家庭相册:1978-2018》作品创作整四十年,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四十年来,我用四代相机记录了从中学时代到四世同堂的生活巨变。自由甜蜜的恋爱、柴米油盐的婚姻、添子添孙的喜悦……充满温度的镜头背后,所折射出的,正是国家发展和时代变迁。

所以,当我们宏观地,把这每一张单独的照片,放诸历史的尺度中时,那些琐碎的、孤立的“时刻”,就会从点汇聚成线,从线交织成网,构建出一幅完整的图景。见微知著,这图景所呈现的,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宏大历史背景;一叶知秋,这些“时刻”,无一不和时代脉博的跳动、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也正是纪实的意义之所在。

刘凤林老师最后说:“回望这四十年,大概是生逢其时,仅仅是记录,就已足够让一切本寻常的,也有了不寻常的意义。”

关于作者:孙瑞生,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