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7日,太原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他们是来自马来西亚主流媒体的记者,一行10人本来是冲着山西悠久的历史前来参访的,他们脑海里装的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时代的县城——平遥古城,以及开凿于北魏时代、距今有1500年历史的大同云冈石窟等等。
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一来到山西省省会太原,他们便深深地被这座中国北方的城市所迷倒,这座城市有着2500年的建城史,古老的晋祠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美丽的汾河公园波光荡漾。在他们印象中,太原是一座建在煤堆上的城市,不仅富得流油,而且污染也很严重,人们出门得戴上口罩,上街走一遭,头发里便能掉出不少煤屑。
他们终于明白,昔日那个污染很严重的太原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在的太原今非昔比。他们很想知道,造成太原污染的那么多煤矿现在去了哪里,于是他们被带到了位于太原西山的玉泉山上。
玉泉山现在成为太原的一道绿色屏障。郭三三摄
在玉泉山,马来西亚客人没有看到一点煤的影子,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满山遍野的树木,无边无际的绿色向远方延展,公园里有大片的樱花树和各种花卉,春天,这里百花盛开,景色一定更加迷人。
陪同的太原市万柏林区政府工作人员告诉马来西亚客人,这里原本山体破碎、垃圾满沟,短短五六年时间便变身为一座“山顶花园”,成为太原市民休闲游乐的绝佳场所。改造这一荒山的不是政府,而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就是被称为“在悬崖下栽树的汉子”、现任太原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董事长张俊平。
让马来西亚客人十分欣慰的是,他们不仅领略了玉泉山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见到了张俊平这位“传奇汉子”。面对万亩森林公园,今年60岁的张俊平向远道而来的客人讲述了自己这些年迎难而上、改造荒山的艰辛历程。
昔日破碎的山体如今满目苍翠、风景怡人。郭三三摄
20世纪80年代,从部队转业的张俊平看中低成本、竞争弱、不被人看好的烧锅炉行业,一干就是30多年。军人出身的他为人耿直、做事认真,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生意也越做越大,之后创办了山西晋峰供热公司,专门承包锅炉采暖。业务最多时,他的公司为150多家单位供热,员工多达1300人,成为行业翘楚。
然而就在生意顺风顺水、越做越大的时候,做事一向不按常理出牌的张俊平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承包荒山、植树造林。
张俊平(左一)在陡峭的山坡上指导工人们植树。郭三三摄
2011年,为确保西山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太原市在西山破坏比较严重的前山地区规划了30万亩、21个城郊森林公园,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承载、园区打造”的生态新政,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张俊平就是第一批报名“荒山绿化”的志愿者。他负责的西山,其实不过是这几十年间才形成的一个“土丘”。原先是个煤矿,矿一采完,徒留一个大坑,市里垃圾没处倾倒,它顺理成章成为太原的垃圾集中站。
明白人都清楚,种树是件苦差事,是光烧钱却难见效益的事,张俊平疯了,放下挣钱的事不干,非要往火坑里跳。
对此,张俊平有着异于常人的认识。
“如果生存环境不好,挣再多的钱又能怎样?”在玉泉山森林公园会议室,张俊平向马来西亚客人慷慨陈词:“烧锅炉为了赚钱,而赔本搞绿化,纯属喜欢。”
“太原老百姓想爬山的很多,他们都找不到一个能爬山的地方。谁能穿过一片垃圾场到山上散步呢?”张俊平挥舞着一双大手说。
昔日的玉泉山垃圾遍地。郭三三摄
10年前的太原西山是矸石山、垃圾场,没水没电、没路没房,荒凉凄苦,少人问津。真是风去灰天黑地,雨来寸步难行。山上有50多座煤矿、30多座石膏矿,大小采石场100多处,更别说令人头疼的5个偌大的垃圾场。有的矿坑早已废弃,但仍像钉子一样楔在山坳里,治理的难度可想而知。
治理荒山首先要修路,但是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占到玉泉山建设用地1/3的这些山体,大多坡度超过了60°,张俊平只好调来大型机械,凭着一股“愚公移山”的韧劲,将陡峻的峭壁“削”成斜面,安装上能站人的木栈道,然后在工人的腰上绑着安全绳吊着在崖壁上打坑、栽树。在石头上打坑,接上发电机用电锤一下一下凿。
张俊平雇用当地村民上山种树,可没过几天,工地上就少了一大半人;又过了几天,一个人都没有了。村民离开不是因为他出的工资少,工人的月工资已经开到了6000多元,而是因为没有人吃得了那份苦,而且还担心丢了性命。毕竟矸石山上、采空区内,好多地方都已塌陷成悬崖峭壁。
“傻子才在这里栽树。”高价顾来的村民撂下这句话纷纷走了。但生性倔犟的张俊平却不信这个邪。
腿部受伤的张俊平依然到山上查看工程进展。郭三三摄
“我小时候吃过不少苦,这点苦算什么,一点一点地治理,终究能治理完的。”面对困难,张俊平信心满满。土一筐一筐背上去,粪一袋一袋背上去,树苗一棵一棵背上去。
然而前两年,张俊平栽的树就基本没有成活,全部死完,一次就死了12万棵,主要原因是北方地区干旱缺水。
“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都难。”看着小树的“尸体”,张俊平欲哭无泪。
他苦思冥想,寻找解决良方,经专家建议,决定引水上山。
投了不少资金,下了不少功夫,修建了不少引水管道,水引上山了,但新的问题出来了,到了冬天最冷的时候,太原最低气温达到零下十几甚至二十度,这些管道很容易被冻裂,修复起来难度极大。
山顶蓄水池。郭三三摄
于是张俊平又琢磨出一个妙招:在山头建起几座大型蓄水池,然后用明管将水引向各个山头,顺坡架起喷灌。需要用水时打开水闸,漫山遍野水汽缭绕,水滴如天女散花般落在树木的枝叶上,不仅解决了山上的干旱问题,还能起到防火的作用。
奇迹就是这样产生的。9年下来,张俊平累计投资5.6亿元,清除100多个废矿、5个大型垃圾场,治理山体破坏面近100万平方米,修建园区道路100余公里,种植各种树木460余万株,修建水网喷灌系统220公里,修筑蓄水池16座,蓄水能力超过30万方。
昔日南山垃圾场如今成为生态旅游景区。郭三三摄
从飞鸟绝迹到万物有灵,荒山起死回生。
他天生是个爱动脑筋的人,是个奇人,是个有故事的人。
太原市委外宣办外联处处长杨志敏说:“上世纪80年代,别人烧锅炉都赔了钱,只有张俊平干得风生水起。”
在常人的印象中,锅炉房一向是脏、乱、差的代名词:黑漆漆的房间、黑乌乌的墙壁、黑乎乎的煤粉,还有黑油油的脸庞。黑是锅炉房的主色调,似乎一旦离开了黑,锅炉房便失去了温暖,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然而,杨志敏告诉记者,张俊平的锅炉房更像是一个军营,干净整洁,床位上的被子都被叠得整整齐齐,线条如刀、棱角分明。他组建了一支以复转军人为主的队伍,实行军事化管理、集团化经营、一条龙服务。他们在太原市承包烧锅炉,并很快占领了太原市锅炉市场的半壁江山。
“还有就是与石为‘敌’,在悬崖峭壁上种树。”杨志敏说。
“玉泉山原本山体破损严重,破坏面大多坡度超过了60度,是寸草不生、飞鸟绝迹的矸石山,张俊平硬是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调来大型机械,将陡峻的峭壁削成斜面,又接上发电机用电锤一下一下地凿,终于在山体上打出了近190万个树坑。然后,一筐筐粪土、一棵棵树苗,由工人一趟一趟背上山。一座曾经山体破碎、满目疮痍的矸石山,终于华丽蜕变为满山苍翠、风景怡人的‘山顶花园’。”
在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的会议室里,面对马来西亚媒体记者一双双激动而又钦佩的眼晴,以及一次次好奇而又探究的追问,张俊平显得是那么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目光清澈而又温暖,语气平和而又自信:“过去烧锅炉,现在种树,没做过什么大事情,只是做了点应该做的工作。”
关于作者:孙瑞生,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