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榕博  >>  正文
张榕博:5G商用,不应成为催熟的“果实”
张榕博
2019年02月10日

5G即将在2019年投入商用。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商业前景。

任何技术革命,都要历经从“安装期”转向“发展期”的几十年时间中,或许才能可见这一技术革命的经济形态是否已经萌芽。可短短的1年时间,5G仿佛在被各方“催熟”,一跃进入自己的黄金时代。

那么,5G这个今天产业共识明确、技术“顶层设计”就绪,千亿投资规划出炉的时代“宠儿”,抛开国家宏观层面纷争,其实仍在等待回答一个最简单问题,它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刚需不足,是5G的“痛点”

在亚洲文化中,火烧旺运。

去年11月24日,在韩国5G正式商用化前几天,一场不大的火灾瘫痪了韩国首尔5个地区、京畿高阳市一带的5G网络,也让韩国三大电信紧急取消了新闻发布会和5G服务介绍活动。

在一衣带水的中国,5G商用虽仍停留在PPT上,但已然如火如荼。

从工信部部长苗圩的5G时间表,到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胡厚崑的“if you build it,they will come”,一切迹象都在预示5G即将在2019年从试验期,进入产业发展的加速阶段。

那么,“5G商用”还在等待什么?

做为新一代无线通信标准,5G虽然是科技领域的“下一个大事件”,然而很少有人关注它的商用场景与盈利模式。在2018年科技行业的十大失败案例中,排名案例之首正是5G。

2018年,美国四大运营商、韩国的三大运营商都在疯狂宣传5G。但实际的市场反馈,并未达到那么高的预期。原因很简单,虽然5G已经快到来了,但是感觉5G的整个产业链,还没有一个是真正预期可以受益的。

而从2019年开始,中国的三家运营商上均要上5G,需要分别增加投资480亿(移动)、300亿(电信)、180亿(联通),则从2019年开始,电信和联通将进入亏损状态,年均亏损高达100亿元,运营商急需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像华为、中兴这样的公司未来可能收入增加,但是利润率至少会砍半。

有人形容说,3G、4G时代,通讯服务就像经营一架全部是经济舱的客机,而5G时代,通信管道的能力大幅提升,不仅出现了不同型号、性能和等级的飞机,而且通过网络切片,飞机内部又出现了经济舱、商务舱和头等舱。商业模式的丰富性已经大大升级了。

然而,丰富的商业模式,在哪?

消费“端”的乏力

当你有一部5G手机,仍然还是看看视频、玩玩游戏、上上网购物吗?如果还是这些应用,5G还是在切割一块老蛋糕,而建设新技术所需的投资则无处消化。

从去年12月1日午夜起,韩国正式进入5G时代,至今已经满1个月,但受到民众关注的程度却比预期的少,民众对于5G的冷感,归咎于5G服务的“无用之外,又无法使用”。用BayStreet Research分析师Cliff Maldonado的话说,就浏览Facebook和查看电邮来说,在5G上体会不到任何区别。

更糟糕的,来自于外患——5G诞生的“生不逢时”。

2009年3G牌照发放、2010年iPhone4发布、以及随后而来的各种移动端APP,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终端、应用的三浪叠加。201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超过PC。2016年,全球市值最高的5家公司首次全部来自科技行业—— 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Facebook,这五家公司均来自于移动互联网网络、终端、应用领域。

然而,到了5G时代,这一大潮褪去了。

国际数据公司(IDC)预计未来五年智能手机销量年均增幅仅为1.4%。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

产业互联的“深坑”

有人说,如果说4G是专门为移动互联打造的,那么5G就是为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打造的。随之,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相互递进与配合,企业转型智能工厂、跨企业价值链延伸,中国制造2025通过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中国制造,由此走向全球产业链上游。

但很遗憾,单凭5G本身这条“高速公路”,不能解决路上没车,也就是工业领域5G商业化的问题。现有的工业软件与应用要么不需要5G支撑就能使用,而与5G网络的大容量多样化设计的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应用还屈指可数。

而作为5G产品与服务潜在提供方,BAT与华为、中兴等企业目前都重兵集中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与平台层面,仍在单纯提供上云服务、点对点的解决方案,以及更为单纯的网络设备搭建,应用创新端的工业流程再造成果屈指可数。而身为制造业大佬,海尔、徐工等企业虽然搭建起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却未能走出企业生态之外,实现行业通用。

唯一踏足工业互联网的第一股工业富联,也在股价大跌,风投撤资后,被打回原形。

在这一产业背景下,麦肯锡研究院调查显示,只有57%的中国企业对工业4.0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远低于美国(71%)和德国(68%)。

在BCG、阿里、百度联合发布中国互联网经济白皮书指出,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整体水平,不受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决定,而是受到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影响。

依靠投资拉动的5G,跑不快

“不要把5G想象成海浪一样,浪潮来了,财富来了,赶快捞,捞不到就错过了。5G的发展一定是缓慢的。”很难想象,这是5G即将大规模商用前,一位出自5G技术领先企业创始人的表态。

1月16日、17日,任正非面对中外媒体,给出了不同以往的表述。他说,“5G实际上被夸大了它的作用,也被更多人夸大了华为公司的成就。因为我们跑得太快了”。

这不是一个很难的理解的话,只是跑的太快了这句话,有两个涵义,一个是夸了自己,一个是道出了5G发展的实情。

如果5G技术还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与产业直接价值,它所在我国国民经济生活中的角色,目前就是一场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

在全球1000多个智慧城市中,中国以500个试点城市居于首位,且已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等多个智慧城市群。从信息城市到数字城市,再从智能城市到智慧城市,中国已经将智慧城市写入国家战略,并投入大量资金。

从范围与投资上看,智慧城市恰恰是能够让5G这个万物互联、超低延迟的网络技术有用武之地,也是让5G产业链前端时投入巨大资金的产品提供商、技术开发商与运营服务商“解套”的“首班车”

苗圩证实,5G将在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领域应用,直白点说,5G商用的未来正是城市公共服务与一些与民生相关的科技新兴领域。

的确,在城市云服务平台,大数据中心建设日趋完善,无人驾驶、智慧金融、医疗,语音、视频识别投资升温下,5G能够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找到更多感觉,并可能诞生与之匹配的新商业模式,逐渐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顽疾。

比如,在智能网联车领域,宝马集团和戴姆勒集团把各自旗下的共享汽车品牌DriveNow和Car2Go等共享出行业务进行整合,而一汽、长安、东风也宣布将联手成立共享出行公司,共同探索新商业模式,包括汽车共享、出行服务、汽车产业新生态的合作,以及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建设等。

相信,在未来城市服务领域,中国将诞生出5G时代的新BAT企业,帮助政府投资拉动的“神话”继续。

可唯有一点,上述架设仍是一个没有市场规律检验的领域。

只要照单全买的政府一天不追求利润回报,那么5G就不会被逼出自己商业模式,而是在一场货币游戏中找到了庇护所。

至于未来5G能否实现它在消费、产业与公共领域的技术与商业价值,或许只有6G问世时才能完整地看到。

在此之前,5G只更像是一个催熟的果实。

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品牌总监,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