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原著作者,刘慈欣说,《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在这部电影之前,中国是没有科幻电影的。或者说,之前的中国科幻题材电影根本不能算是科幻电影。
直到《流浪地球》的出现。作为小说改编电影,《流浪地球》称得上硬核,在不改变原著逻辑设定的情况下,将中国科幻电影推向了世界的高度,但也只是如此。
捧杀和棒杀都不可取
伟大都是片面的,多数时候需要被怀疑。必须要承认的是,《流浪地球》已经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它的意义远大于它所产生的影响。作为一部电影它是优秀的,作为一部科幻片它才刚及格。在炫目特效和宏大叙事之下,整部影片存在设定逻辑和日常逻辑的双重缺陷,让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很难理解其中的概念。
以致于上映之后,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口碑呈现两极分化,支持者热泪盈眶,反对者义愤填膺。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是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之下做出的主观认知。特效很炫目,可不至于过度拔高,有逻辑硬伤,但也不至于妄自菲薄,过度拔高会适得其反,妄自菲薄也会伤害电影本身。
感性是理性最大的敌人。必须要认清的是,《流浪地球》勉强只能算是入门级,只有一部《流浪地球》还远远不够,和其他拥有丰富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土壤的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特效不是科幻电影
科幻电影没有明确定义,但是很多人都将特效视作评判科幻电影的一项重要标准。可能是受好莱坞电影的影响,特效成为中国电影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幻电影更甚。《流浪地球》需要宏大的视觉特效作基础,但科幻电影绝不只是特效,基于科学原理的合理想象才是其灵魂。
《2001太空漫游》之所以被奉为科幻电影经典之作,也绝不是依靠特效,而是通过想象力来征服观众。《彗星来的那一夜》《这个男人来自地球》《k星异客》等小成本电影被归入科幻片范畴也不是因为特效。同样的,《流浪地球》特效很炫,但是缺少自洽的基本逻辑。
电影要学会讲故事
首先是电影,然后才是科幻电影,无论什么类型的电影,都不能脱离讲故事这个基本原则。但讲好一个故事看似简单,实则非常考验一个导演的功力,中国电影不缺少技术,也不缺少好演员,更不缺少好编剧,但是把一个复杂的故事讲给观众,恰恰是中国电影需要继续学习的。承认不足,看到差距,才能迎头赶上。
很多人说,这是国产片,做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拿《流浪地球》跟《星际穿越》去比的人,不是蠢就是坏。其实大不可不必,国产的突破值得鼓励和赞扬,但这绝不该是电影的遮羞布,既然是相对开放的市场,就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我们的作品可以和世界上优秀的电影拿来做对比。
中国特色情感内核
在电影的观影活动上,导演郭帆讲当年他们去找工业光魔做特效,对方不能理解“在地球出现危机时,你们中国人跑路还要带着地球?”这其中暗含了中国人对故土家园某种特殊的情感,而这样的故事也许只有中国人来讲才最合适。只有我们会选择在地球危机时不放弃自己的家园,这是中国人独有的精神内核。
最让人热泪盈眶的,是面对未知世界的恐惧,这个民族从几千年的土地崇拜中脱离出来,开始学会仰望星空,思考人类的前途命运。也正是这样,我们始终要相信,无论何时,遇到怎样的危机,都会涌现出一批伟大的人类拯救世界。
对《流浪地球》不要捧杀,也不要棒杀。最后,祝地球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