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宇晟  >>  正文
许宇晟:轻叩108年历史建筑的门扉 ——哈尔滨铁路博物馆随笔之一
许宇晟
2019年03月06日

哈尔滨铁路博物馆,浓缩着历史,记录着现在。
黑土地曾安然沉睡,兴安岭亦松涛阵阵。“嗜土”的沙皇俄国,为了东出太平洋进行侵略扩张的野心,1896年——1903年,以一纸《中俄密约》,在中国领土上修建一条铁路,史称“大清东省铁路”,作为沙俄控制远东,掠夺和侵略中国的工具。这条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构成了“丁”字型骨架。日俄战争后,南段(长春至大连)为日本所占,称“南满铁路”。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
铁轨一路铺展,惊扰了山林间觅食的麋鹿和雪兔。在这片黑土地上辛苦劳作的人们,因而改变了原有的生存方式,循着铁路谋生计,眼见他西伯利亚严寒挡不住车马鼎沸,人来了,眼见他松花江大桥不畏冰排暗涌,人走了。风云变幻,经年纷争,变迁中的中东铁路,在中国铁路史、近现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所有的沧桑荣辱,如今,都凝固在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84号——哈尔滨铁路博物馆。哈尔滨中东铁路俱乐部,这座具有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仿莫斯科大剧院而建,一眼望去,外观两层,地下一层,横卧在“大石头房子”对面,稳重而静寂。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主入口并不设在建筑中心段,而是设在左侧,四根爱奥尼式壁柱配以高大的女儿墙,使只有两层的建筑颇具挺拔感,尽显欧洲古典建筑的豪华气派。请记住设计师的名字:康.赫.德尼索夫,他设计的建筑名为中东铁路俱乐部。
哈尔滨与铁路一同成长,有城市新兴时的亢奋与惊喜,也有数不尽的磨难。遥想当年,沙俄决定将设于海参崴的铁路工程局迁到松花江畔的新城,1903年在大直街上兴建中东铁路管理局和中东铁路俱乐部。开工后不久,日俄战争爆发,几经坎坷,终于在1911年12月交付使用,至今已经走过了108年的沧桑岁月。

铁路,博物馆,史书。如此明朗的主题,在巨石上凿刻,金黄的路徽,做奔驰状。哈尔滨铁路博物馆,是一个建筑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更是一种精神概念,要想读懂他,就要走近他。拾级而上,这黄白相间点缀的老房子就在眼前,深棕色木门、青铜把手、绛紫色玻璃,谁能告诉我,门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中国铁路作协会员、黑龙江省作协会员,著有诗集《火车奔向雪国》、《怅然的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