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铁路博物馆的老剧场乐池里,至今还能隐约看见连串的俄文字母,据说是老“哈响”俄罗斯演奏员签名留下的痕迹。
走进中东铁路俱乐部老剧场,顿觉欧洲古典建筑豪华气派。欧式吊灯高悬,天花板上大小七盏分布得当,雍容的暧色调自棚顶流溢,光泽闪烁,惊艳于四壁,浮雕勾勒异域风情,设计师以遥远家乡惯用的植物图形、花纹图案,衔接流转、变幻不拘,典型的洛可可装饰风格,精美于墙面,典雅于门端台尾。建筑者以柔软的曲面掩饰棱角,想是要对怀乡心切的俄侨送去些许慰藉,凭了浓厚的工匠意志,冲击视觉,展现精湛的技术与文化特征。老剧场建筑装饰语义丰富,古朴依然,概凡目之所及的构件,其识别、象征意义令人沉思喟叹。
中东铁路交响乐团的演出塑像
老剧场舞台高大宽敞,格外吸睛。建成投入使用后,这里放映电影,欣赏音乐,举办舞会,成为中东铁路高级官员们的娱乐场所。典雅精美的灰塑得以完整保留,老剧场也与哈尔滨铁路和这座城市,一同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一百多年前,在这里中东铁路交响乐团第一次将交响乐和芭蕾舞引进了中国;1926年,在这里诞生了哈尔滨第一个业余京剧团;1936年,在这里俄罗斯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行了独唱音乐会;1952年,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中长铁路交接仪式。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和时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等出席移交仪式。舒展庄重的会场氛围下,周总理双手背后,语调铿锵道:“中苏联合委员会今天完成了办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将共同管理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以及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完全归其所有的工作。”这段黑白电影至今保存在馆内,并为参观者放映,历史的旁白回荡在老剧场,历久弥新。
1952年12月31日周总理出席中长铁路移交仪式大会
从1898年起,中东铁路的钢轨由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开始铺入中国境内。铁路的兴建与发展,不仅造就了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城市,也记录了中国铁路的百年沧桑。如何让这些抗争、奋进,闪耀着理想信念之光的历史建筑鲜活起来,哈尔滨铁路博物馆创新陈展方式,在老剧场引进了“博物馆+数字科技”的体验项目。借助领先的数字化技术传承铁路精神,为参观者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游览体验,让文物活起来。一幅幅黑白画面和一段段动态影像,展示了哈尔滨铁路发展的历史过程,沉浸式裸眼3DCAVE空间体验,带给参观者广阔的视野,随着视频的播放,镜头由远及近,站在走廊前仿佛也跟着走进了画面中,人们充分感受到历史情景与数字技术画面相结合的魅力,结合多声道音效,为观众营造出“我也是故事的一部分”的体验效果。全面实现了画面与动感的真实融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铁路博物馆的空间,不仅仅是铁路文化的表达,在某种情境下,更是对历史脉络的传承和发扬。参与式的温暖性表达,拉近了人们与老剧场的距离,尘封的记忆与今天布展的人文关怀,无疑促进了认知体验,促进了对铁路文化的活态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