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宇晟  >>  正文
许宇晟:走出藏书楼, 铁路图书馆特色建设大有可为 ——哈尔滨铁路博物馆随笔之六
许宇晟
2019年03月28日

在哈铁博物馆二楼的特色馆,有一间特藏图书馆,馆内有俄、日、法、德、英文和中文藏书十余万册,其中以俄文书刊最多,这些藏书已被专门整理保存。零碎的信息资源难以自成体系,那些经时间积累与沉淀的实体资源才是特色资源,比如“古越藏书楼”,比如我们身边的这座哈尔滨铁路图书馆。

我国最早的图书馆应追溯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浙江绍兴乡绅徐树兰创办的“古越藏书楼”,虽是私人藏书之所,但其以“存古开新”为宗旨,变“一人之书为万人之书”,开放程度与社会服务的特征,近似现代公共图书馆,故被公认为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

哈尔滨铁路图书馆也是1902年设立的,最初是中东铁路俱乐部图书馆。当时中东铁路即将竣工,哈尔滨俄侨达3万人。1925年10月3日,中东铁路管理局以俱乐部图书馆作为主体创立北铁中央图书馆。1930年秋,中央图书馆搬迁至西大直街中东铁路俱乐部,铁路局所属各俱乐部中设各专门图书室,这座建筑只为中东铁路局的高层人员服务,大多数普通的中国人都无法走进的。1935年3月23日,苏俄联邦将北满铁路所属的中央图书馆移交到伪满洲国日本人手中,5月10日转为哈尔滨铁路局管辖,成为哈尔滨铁路图书馆。1950年5月为中长铁路管理局中央图书馆,1953年1月为哈尔滨铁路图书馆。

日本侵占东北,在实施大规模军事占领的同时,还在悄悄地、潜移默化的渗透着日本的殖民政策,推进文化侵略。图书馆更是发挥侵略“桥头堡”作用,“满铁”哈尔滨图书馆被列入“满铁”调查机关的下属机构就是明证。特别是在1935年,“满铁”在附属地沿线逐步完成建立31个图书馆和分馆,其对中国文献典籍的搜集、各种文库的建立、对内对外的阅览活动等,无不带有文化侵略的险恶用心,始终围绕“文装”的侵略政策,在运行“武备”的力量。

这座特藏图书馆的特色是对各种中外文献的保管和收藏。不仅中外学者,还有一些中东铁路史、近代史爱好者,都对其充满期待,这些特色馆藏文献的整理、翻印工作就更显得迫在眉睫。中东铁路从修筑到归还中国的历史研究,需要铁路系统沿线的图书馆发挥作用。做为铁路人,对铁路史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而做为黑土地上长大的东北人,对中东铁路上发生过的点点滴滴和波澜壮阔的过往,更是心存感念。我敬重每一位致力于此项研究工作的人们,我想他们应是依着某种艰辛的前定,执着于对脚下铁轨的热切探寻。

为了适应网络化时代的阅读习惯,还有铁路图书馆保存备份的工作需要,虚拟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做为铁路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哈铁图书馆与哈尔滨乃至东北社会经济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特色资源建设应从铁路图书馆典藏的角度出发,保留铁路特色文化、东北区域文化与独特外来文化,延续根脉与文脉。同时因地制宜,为铁路职工、基层群众提供个性化的资源服务,传播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挖掘丰富多彩的传统特色资源,如中东铁路的修筑与俄国的扩张政策,中俄(苏)关于中东铁路问题的交涉,美日等列强围绕中东铁路问题的矛盾与斗争,进行系统的梳理,对经典的红色之路主旋律进行深入挖掘,探寻感人的故事脉络与心灵的契合,倡导职工群众爱国爱乡爱家爱铁路的情怀。

走出藏书楼,铁路图书馆特色建设大有可为。

   

中国铁路作协会员、黑龙江省作协会员,著有诗集《火车奔向雪国》、《怅然的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