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亲去世两周年祭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重读我弟弟两年前写的一篇追思父母的文章,潸然泪下。他的文章写不尽我们姐弟俩对父母的追思。如果父母尚在的你读到这篇文章,请拿起手机给父母一个问候,或者回家陪陪自己的父母,不要给自己人生留有遗憾。
父亲母亲和我
子欲养而亲不在,树欲静而风不止。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以前读到这两句话,仅觉得语境凄凉,徒生一些生命感悟。但对归途的理解,只是一个迈向终点的概念,没有具体的意向支撑。而今,父亲在2017年的4月4日清明节这天,父亲真真切切地离开我们而去,我才猛然体会两句话的内涵和真意。我确确实实地走到了父母双亡的境地,在以后的人生旅途,再无爸爸妈妈的引领、关爱和照顾,我再也不可能无条件地向父母索取,我只能自己走完我自己的路。我只能承担起所有我应承担的责任,无论前途平坦或坎坷,无论将来顺达或是艰辛,所有的欢乐与痛苦,都只能由我来面对和承受了。我确确实实走到了人到中年、父母双亡的境地,祖训家风的传承,家庭责任的担当,挚亲朋友的联系,都需要我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担起所有的责任。
人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倍感珍惜,尤其是生离死别的时刻,现实会以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让我们警醒。
母亲于2012年7月31日突然辞世,没有给我任何思想准备的时间,在我的意识中,儿孙满堂,母慈儿孝,一家人尽享天伦之后,母亲大人向我们交代好家训才能安详地离去。而我最亲爱的母亲却没有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携妻带女好好尽孝,甚至于因为我工作原因,在母亲辞世前的几年里,我周末才能与家人团聚,我更是少有和母亲一起生活、尽孝的机会,甚至少有守在母亲跟前,陪她说话聊天的时间,这也成为自己此生难以忘怀的遗憾。
而爸爸的离去,虽然我和姐姐有一些思想准备,在母亲仙逝以后,也加强对父亲的关爱,但也未达成尽忠尽孝的夙愿。即使是在父亲自觉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父亲主动交代后事安排的时候,我还在幻想父亲能够走出生命的低谷,还能再陪伴我们一段时间,也没有想尽一切办法让他最后的生命时光过得完全如愿。
总之,对于父母的晚年生活,特别是辞世前一段时间的照顾,我没有做好儿子应做的事宜,总是把孝敬父母作为将来自己退休以后的一项安排,而忽略了当下能够体恤父母,关爱父母的一些基本。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未能及时听取父母的教诲。而我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又特立独行,坚持自修、内敛与坚韧,我的行事风格、生活习惯与众不同,往往与父母的一些想法不符,导致我没有敞开心扉与父母交流。随着时间的延续,我现在才慢慢建立起相对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够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经历,才有如此这般的认识和体会。但无论对错,有些事过去了便无法回头,有些遗憾终身不可能弥补。
在给父亲收拾遗物的过程中,特别是翻看父亲整理的各时期照片,我潸然泪下,感慨万千。一张张泛黄褪色的老照片定格的每一个瞬间,成了我缅怀父母的媒介,无一不在牵动我内心深处最动情的神经。
影集里最多的,是我和姐姐,阿琼姐、阿珍姐自出生以来各个时期的照片,而父母的照片,则只有少量的部分。
我们的照片,从黑白照到彩色照,父亲按照时间、事件顺序进行了收集、分类,一些重要节点的照片,父亲还专门做了照片背景信息的标注。于是乎,我和姐姐婴儿时期在摄像馆的纪念照,幼儿时期在公园玩耍的照片,学生时代各阶段的毕业照,都完整的保留下来。许多照片,如果没有父亲的收整,我想许多弥足珍贵的照片一定难见天日了。
而留存的父母的照片,除了父亲青年时期游历各地的纪念照,有关家庭生活的照片不多,即使有一些,也是前些年姐姐和我带父母外出旅游的少数照片。缺失了扶养我们成长的20多年期间,父母含辛茹苦支撑着一个家庭,拉扯姐弟长大的照片。
我想,可怜天下父母心,照片反映的,正是父母全心全意照顾子女的真实写照,把重心全部投向儿女,自然儿女的照片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却忽略了父母自己的生活。而且,我忽然感到极度的怅然:这么多年,我们居然没有一张全家人的合影照。
于是乎,缺失了影像的记录,只有通过记忆来还原。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母亲的形象。母亲辛劳的身影,特别是母亲凌晨五六点钟给我们做早餐,在灶台前映衬着炉火斜跪着打盹的形象,成为我记忆深处最动情的画面。其他,深更半夜或是大雨瓢泼里,母亲背着我送我到医院就诊;母亲带着我回老家过年,大雪天汽车无法行进,母亲牵着我的手走几十里山路;母亲一针一线给我缝补衣裤纳鞋垫等一幕幕影像便鲜活的浮现在我的眼前。母亲手工做的书包,母亲亲手缝制的衣裤,母亲给我上大学准备的被褥,一件件一样样具体的物件,更从记忆的某个角落跳出来,以更加清晰的表象呈现在我面前。
而母亲留下的毛笔书法三字经、千字文也成立为母亲留给我们的最后物件。无从考证母亲生前一笔一划书写这些经典的时候究竟在想什么?但是,仅从母亲端正工整的严谨细致的标注每个字的拼音,加注多音字的注释,我想母亲是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崇尚好学的家风,把老祖宗传递下来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
因为工作的原因,父亲常年在外奔波,加之丽江传统文化的影响,父亲操持家务的家庭印象不多。但是最令我激动的是,父亲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我们买一些时新的东西,有巧克力,万花筒,自动铅笔,带电子表的圆珠笔等,这些都成为我幼年时期在同学中引以自豪和炫耀的资本;还记得在我们挤在别人家看黑白电视的时候,父亲就毅然决然地买了院子里第一台彩色电视,于是,各家小孩挤到我家看电视的记忆又跃然心间,引起阵阵悸动。这些童年记忆在沉浸多年后,突然间就呈现眼前。
最后,父亲给我们留下的是他退休以后,潜心钻研国画,而绘制的几百幅书法国画作品。一幅幅内容丰富、主题突出、自成一体的书画作品,有展示家乡风情的,有抒发爱国情节的,有歌颂伟大时代的,有缅怀伟人先烈的,有寄托思乡情怀的,有叙事记物的,主题多样,形式丰富。其中父亲最钟情的,是他传承国画技艺之精髓,自创的墨道创意画,风格自成一体,意境深远绵长,成为父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静下心来,回想父母走过的一生,几多风雨坎坷、几多悲欢离合。
父母都是独子,没有兄弟姐妹,而且成长境遇均很特殊,都是单亲带大。
外公去世早,外婆一个人把母亲拉扯长大,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按照农村的理念,寡妇孤女是倍受欺负的,外婆的生活也很艰难,但外婆担心再婚对我母亲的影响,坚持独自一人抚养母亲。于是,就在那个艰难的岁月,外婆不辞辛劳,含辛茹苦拉扯母亲长大,这在当时农村的环境之下难以想象有多少的艰辛,要顶住多少的压力。
爷爷奶奶也去世早,自我有意识以来,记忆里就没有关于奶奶的任何印象,对于爷爷的记忆,也仅有幼年时随父亲回老家,爷爷给我做了一把弩弓,我在院子里射箭的记忆。还有爷爷手工制作的一个木箱,现在已经作为家里的百宝箱,存放家里贵重物件。
整理遗物的过程,见物思亲,让我重新反思自己,重新认识自己,一时间产生了太多情愫,太多情绪,还需要整理。
一位朋友在获悉我父亲辞世的消息后,发来短信:人不是终点,而是桥梁。您父亲是您生命中的一段桥梁,接下来,您要接着奔向远方!我一下梦醒,不再沉浸在无谓的情绪中,而是正视当下,先把父亲的后事安排好。
知恩要趁早,报恩更要趁早。因为人生没有下辈子。
(子宏 2017年4月4日于昆明)
关于作者:李映青,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