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凡  >>  正文
张凡:复杂的战争,复杂的人性
张凡
2019年04月29日

时而赞赏,时而叹息,时而愤慨,时而感动,心情波动如此之大,不是因为心律不齐,而是在阅读都梁长篇小说《1944大崩溃》时随着其情节推动的心理表现。

1944年,在二战的历史上算是一个转折点。放眼望去,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苏联红军在欧洲战场所向披靡,德军已经招架不住盟军、苏联红军的东西夹击。而在太平洋战场,由于美军的介入,日本犹如强弩之末,不能穿缟。然而,就在这种形势一片大好,法西斯马上要被打倒的情况下,豫湘桂战役爆发。在这次历时8个月的战役中,中国军队损兵50万至60万,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导致6000万人民受到危害,让国人感到吃惊和悲愤。与《亮剑》主要展现了李云龙、楚云飞这样的团一级的战斗情景不同,《1944大崩溃》这部小说,便以这次溃败为主体,穿插进国际、国内局势的不断变化,以国军将领、士兵、中美飞行员、记者、日军士兵、中国老百姓等多个视角,全景式展现了中国抗战可歌可泣的图景。

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把抗日战争比作一次马拉松长跑,那么豫湘桂战役就像运动员在快接近终点时被石头所绊倒,重重摔在地上。看着对手一个个超过你奔着终点而去,你会是什么心情?即便如此,你恐怕也要费劲地支撑起身体,走也走到终点。这是何等的悲壮!看完《1944大崩溃》,估计你就不会再同意抗日神剧中日军仿佛都是泥捏的似的。

这部小说之所以被称为历史小说,是因为作者在搜集史料方面下了一番功夫。细心的读者们发现,作品中除了几位主角,其中出现的国军高级将领、连排长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从双方战略决策到战役具体的执行,乃至具体的阵地布置,都得到了高度的还原。从以上这个角度来看,都梁不愧为写战争小说的好手,每一场战斗的过程,对战士的战术动作都进行了细致描写,视觉感十足,不亚于看一部战争片。

但作者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向这次大战失败的原因去进发,乃至去探索这场复杂的战争中,人性又是如何的复杂。这又与《亮剑》主要是展现军人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不同。

小说主人公之一的蔡继刚少将,由于是非黄埔的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毕业,因此并没有得到上级重用,而是担任了军委会督战官一职。正因为这个职位,蔡继刚便有机会见证、参与了一系列战斗。熟知国军战略布局失误、战役指挥不当、令出多门、武器落后、腐败堕落等缺点的他,预言了一系列战斗结果。但他还在不断思索战败的深层次原因。

在这个时候,农民满堂、铁柱二兄弟这条线便逐渐展开。作者通过对这兄弟二人打劫汤恩伯、为日本人带路、对被抓壮丁不满、其家人遇害、再次投身抗日战场的一系列经历入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战时心态。我们知道,自1942年花园口决堤之后,国民政府在河南的赈灾措施微不足道,加之国军汤恩伯部在当地横征暴敛,导致人们总结出了“水旱蝗汤”四大害,因此,日本人一展开政治、民心攻势,当地民众便送了个顺水人情。足足可见“国家、民族”的观念还未在普通人心中形成,哪里知道正义与邪恶的战争区别在哪?除非自己的家人遇害,以血的教训换取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

这两条线索逐渐合二为一时,这场大溃败的原因,也逐渐清晰。作者不仅通过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来说明这个问题,而且还跳出来以局外人的角度来评论:

“有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三千年来,升斗小民们也认可了这句话,这就带来了一个悖论:既然天下都是皇帝或元首的,小民们只有纳税的份,而享受不到国家政权带来的任何好处,那么流血拼命的事谁爱去谁去,它不关小民的事。

“不要忘了,在抗战八年中,数量庞大的中国军队正是由无数这样的升斗小民所组成,而这样的军队很难成为攻城略地的虎狼之师,不知道蒋委员长是否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在日军中安排了山田圭一这个角色。山田本是大阪商人之子,被强迫参军。他在骨子里是一个善良的人,加之是佛教徒,正因为如此,他申请调到战俘营,因此在作战中基本没有什么杀害民众的事。这期间,山田帮助被俘的满堂、铁柱逃跑,独自承担责任……

读完此书,不得不让人掩卷而思。战场上国军的殊死抵抗与一触即溃,日军大肆无差别屠杀与个别士兵的心地善良,民众对国家爱恨交织的态度,这一切都纠缠着冒了出来。人们为何要进行战争,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极其复杂,但这也造就了战争时期复杂的人性,让人不得不感慨:人啊,这么伟大又这么卑鄙,这么善良又这么残暴,这么充满智慧又这么无比愚昧……

 

媒体记者、评论员,供职于《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