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庆江  >>  正文
罗庆江:又是风雨荔熟时
罗庆江
2019年06月03日

荔枝熟了!大雨把荔枝树洗得洁净,更打断吵闹的蝉鸣。五月的澳门,潮湿闷热!忽然又一阵暴雨,像要把玻璃窗射穿似的。望望书桌上一叠叠旧照片与竖八横七的资料、笔记,不禁会心苦笑了一声。想起由我主动策划的茶文化活动几乎都在风雨中进行,这《茶席与设计》竟然又是在风雨中完成,哈!

若不是要写这本《茶席与设计》,几许甘苦往事或已如自已的视力一样渐渐模糊不清了。窗外又一阵风,又一阵雨,又再掀动心潮,又想起了孕育澳门当代茶道艺术的春雨坊。要不是座落在当时还未算旺地的凼仔一隅,店舖面积可能不够充裕。要不是有较充裕的地方,就难以设计出似隐世的乡郊场景。要不是店面设计吸引,也可能没有霎时衝动推门一探究竟而后成为澳门茶道艺术生力军的顾客。这里诞生了澳门首家的茶艺馆,这里还诞生了澳门中华茶道会。没有春雨坊,恐怕难有长期维持会员学习、聚会、演练以至可及时接待海内外茶人的充裕空间与资源,或许,就没有茶席设计的流行了。

常言:不要问这社会给了自己什么,但须问自己为这社会留下了什么。20多年的茶缘、众人的奋力,应该为澳门留下一点值得自豪的回忆。起初,只想写本书为澳门茶席设计的作品与历程作图文并茂的记录,好让大家记住澳门这群茶道者曾作出的努力。但途中却觉得更需要以自身的实践经验及心得与大家分享,藉以推动当代茶道艺术的发展。

《茶席与设计》不仅是一本介绍澳门茶席设计作品的书籍,或许还是如何设计茶席的参考书、工具书。为使此书更全面、更丰富,增加了“茶道花艺在茶席中的角色与应用”及“茶席设计的艺术延伸与实践”两个内容。作为茶席设计活动的先行者、曾获得多个奖项的有关学术研究的茶道者,所有的学问与经验在别人眼中都是宝贵的,甚或是丰厚财产。今天我将之公开,不少是受阮浩耕先生及陈文华先生两位大茶人的影响。阮浩耕先生具有前瞻的敏锐触角、广阔的胸怀,且扶掖后进不遗馀力。若非阮先生的关爱,澳门茶席设计就未必会在国内、国际中迅速传播。陈文华先生不但是当代茶文化艺术的旗手,还是个爱恨分明的文士、谦谦君子。是陈先生接受了我的《中国茶道浅谈》文章及中华茶道会的茶席设计图片在其主编的《农业考古——茶文化专号》中刊出,澳门的茶席设计才受到关注。虽然陈教授曾在2006年误信谗言,以为我邀请他莅澳为参加茶席设计展演活动尤其是临时加插的在海星中学举行的《茶艺文化教育座谈会》是利用他的名声,使我难受。后来他默默观察,寻获了真相,继续支持澳门的茶文化事业。2010年邀请我率领中华茶道会同人到杭州临安参加《杭州国际茶席设计展》,陈文华教授公开指出澳门中华茶道会是茶席设计活动的先行者,澄清了茶席设计起源于某大城市的谣传。陈文华先生以其刚毅、无私、执著、力行的个性,为当代中华茶文化终其一生,是茶人学习的楷模。能够奉献是一种恩赐,埋藏了的财富也再没有价值。

20年前,没有想过要出版书籍,加上我只有个“傻瓜机”,照片质素本已较差,又存放了不短日子,有图已就不错,请大家只当作历史照片去追忆好了。之后请了位摄影师长期为我们的《镜海茶缘》茶文化活动拍摄,无奈随著岁月的冲刷,这位“御用”摄影师亦逃不过“失焦”的命运。虽然图片并非让你眼前一亮的美秀,但却是刷新当代茶文化的真实记录。

艺术,没有对错,只有喜欢与否。书中提出的是我的见解,而非唯一的方法,但必会是积累多年实践的宝贵经验。艺术是创作,受到启发是你已有所感悟,过度的模仿会使你迷失自我,非马非驴。茶席设计,像深情迸发的诗歌,茶者会将自己的真情展现于茶席之上。茶席设计是一种生活艺术,脱离了生活,它就会立刻死亡。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而“当代茶道”正是崇尚“美”的活动,是自己能在生活中体验的真美。从品茗过程中学习美学,几乎人人皆宜。“当代茶道”提倡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而这价值的高低,却与个人的社会或经济地位无关,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经验与感受能力。“当代茶道”是在寻找生活品味的潮流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品茗方式,是通过严格的行茶过程去达至高雅涵养的修身活动,是通过茶席的物象反映意象再化为心象的过程。藉著个性的茶席,创造一个能给自已静下来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茶席设计,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学习茶道文化艺术去提升生活品味、增加文化底蕴,而不是追赶潮流的一种实用工具。

但愿《茶席与设计》能为你提供有用的参考,更藉此感谢为澳门茶席设计艺术及曾为此书的设计製作付出辛劳的每一个人!

谨以此书献给阮浩耕先生

以及

为茶文化奉献一生的陈文华先生!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理事、澳门中华茶道会会长。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功绩奖状”“国际10大杰出贡献茶人奖”获得者。创立《中国茶道基本演示技法》,出版茶艺文化教材《春雨茶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