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森  >>  正文
杨应森:红色基因之树 --武警陕西省总队延安支队执勤一中队小记
杨应森
2019年06月05日

摄影: 刘勇

“我和忠诚有个约定”采访团的最后一站,是举世闻名的南泥湾。

1941年,八路军359旅开进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的南泥湾;今天,仍然有一支部队驻守在南泥湾,便是武警陕西省总队延安支队执勤一中队。

采访团首先来到延安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参观学习,我和同伴们对“又战斗来又生产”的八路军359旅将士肃然起敬……

讲解员在讲述“南泥湾” 当年的故事。 摄影:杨应森

曾在执勤一中队当过战士、班长、排长,现任武警延安支队政委的付成涛告诉我们,这支部队的前身是陕甘宁边区苏维埃政府保卫大队, 是一支有着红军血脉、光辉历程和优良传统的部队;70多年来,中队官兵始终牢记宗旨,视群众为父母,把驻地当家乡,传承发扬着“人民军队爱人民” 的光荣传统。支队长向军说,时代变了,但革命先辈留下的“南泥湾精神”不仅没有变,而且在新时代的官兵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听了付成涛政委、向军支队长的话,我作为一名老兵、老武警,更是急切地想去看一看今天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看一看今天驻守在南泥湾的战友们、咱们可亲可爱的武警官兵。

当年的荒山,如今的良田。 摄影:杨应森

初夏的南泥湾,秧绿树绿,生机盎然。

执勤一中队的营区里,武警战士们正在进行实训。中队长杨路告诉我们,“‘又战斗来又生产’,军人始终把‘战’放在第一位。”

杨路带着我们,见到了多次代表中队参加支队比武的下士罗朝铸。刚入伍时,罗朝铸许多训练课目不合格、成绩在中队垫底。于是,他在日记中发誓:“我绝不认输。”

战士们正在训练。摄影:杨楷

罗朝铸利用休息时间给自己加码,别人跑五公里,他跑八公里;别人练射击吊水壶,他往上加砖头;爬大绳、越障碍,别人练一遍,他练三四遍。半年下来,罗朝铸终于成了中队的训练尖兵。

杨路告诉我:“罗朝铸这样的‘训练达人’,执勤一中队还有好多。”

从训练场来到一中队的菜地,我们见到了兼职种植员龙的宜涛。

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担任过中队7年多应急班的班长,并且曾是多次参加过比武并获得优异成绩的训练尖子。

龙宜涛正在菜园培整土地。摄影:杨锴

和我一样,当时许多人都难以理解:为什么让一名军事过硬的战斗班班长去种菜?指导员李亚凯告诉我,当年党支部看中的,是龙宜涛踏实履职的精神。而这位四级警士长的回答更直率:“当年张思德能去烧炭,我就能去种菜!”

种菜不久,菜地却“病”了。有人劝他返回应急班,龙宜涛却立下“军令状”:种不好菜,自愿受罚!经他精心调理,结果,菜地年产瓜果、蔬菜达2万余斤。

战士黄承坤高兴地捧着丰收的土豆。 摄影:杨锴

四级警士长白亚龙担任军械员,各种武器参数曾让他头疼不已。于是,他系统学习了枪械发展史到装备原理、写下了十几万字的学习笔记。现在,“门外汉”白亚龙变成了“问不倒”。他说,“武器是军人的第二生命,不懂武器就是军人的失职。”

曾担任执勤一中队中队长、荣膺第十九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的支队副参谋长宋彪说,执勤一中队的战士们能够做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靠的是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等红色基因激活的“源动力”。

战士们在菜地铺地膜。 摄影:杨锴

列兵王先举的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立过战功,父亲也是老军人。在军人家庭长大的王先举,大学二年级毅然参军入伍。父亲叮嘱他:“作为军人,就要忠诚于党,咱们三代从军,不能给咱军人家庭丢脸。”

来到执勤一中队后,坚守山沟15年、种菜7年的龙宜涛,以张思德精神深深地影响了这位大学生。在今年中队组织的一次演讲活动中,王先举在演讲中对爷爷说:“我将以你和父亲为榜样,延续你们对党的忠诚。”

指导员李亚凯与战士谈心。 摄影:杨锴

和王先举一样,去年9月,列兵胡志超怀揣一腔热血应征入伍。可到了中队,看着四周的大山,心顿时凉了半截。指导员李亚凯带他来到中队荣誉室、老队长宋彪告诉他“什么是军人的职责”。渐渐地,红色基因再次激起了胡志超的热血。

现在已是中队“训练之星”的胡志超告诉我,他已经完全融入了南泥湾。

指导员李亚凯对我说,南泥湾大生产展室、三五九旅旅部旧址、718团和719团烈士纪念碑是一中队培植“红色基因”的“主课堂”,“与前辈比苦乐、与先烈比得失、与英模比贡献”是战士们讨论的“主课题”,《南泥湾》是一中队唱响的“主题曲”。

中队指导员李亚凯在荣誉室作讲解。摄影:杨应森

在执勤一中队荣誉室,我得知,中队近年先后参与抢险救灾、安全保卫等重大任务27起。我告诉他李亚凯,这些就是武警战士们交出的最好答案,“基层建设标兵中队”、“学雷锋、学英模先进集体”等奖状和功勋章,就是武警战士们取得的最好成绩。

当天,俩位曾在一中队担任过指导员、现任延安市水务局副局长的马建民,曾任中队长、现任延安市交通局副调研员的任振伟也专程赶来参加我们的活动,我看得出他们俩对这支部队一往情深的味道,他们俩分别向记者们娓娓地叙说着一件件、一桩桩动人的故事……。

曾担任执勤一中队政治指导员的马建民指着当年部队所住的窑洞讲故事。摄影:杨应森

马建民对我说,几年前他虽然已从支队政委的岗位上转业到地方工作,但不管走到哪,都永远是这个中队的兵。任振伟更是直接地给我们概括了中队的五个“最”特点:执勤环境最苦、编制最大、农副产业生产最好、获的荣誉最高、培养出师团级领导干部最多。他说,中队一度是延安支队培养干部的“摇篮”。

这些答案和成绩,就是武警战士们和忠诚的约定。

中队全体官兵在“张思德”广场重温学习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著作。 摄影:杨应森

“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 咱们走向前, 鲜花送模范……!”离开执勤一中队的时候,我耳边又响起了《南泥湾》那欢快的旋律,军营附近的山坡上,武警战士们亲手栽种的大树挺直苍翠。

我猛然感觉,南泥湾的每一位武警战士,就是一颗挺立的“红色基因”之树。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