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宇晟  >>  正文
许宇晟:润物于无声处的铁路博物馆教育 ——哈尔滨铁路博物馆随笔之十六
许宇晟
2019年06月11日

谈到博物馆教育,就不得不提及在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事件。

1903年5月,清末状元张謇风尘仆仆赶赴日本参加第五次国内劝业博览会,对日本的实业和教育进行了为期70多天的考察,作为学校教育补充的博物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张謇希望国家办博物馆,他于1905年上书光绪帝,撰写了《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室博览馆议》和《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建议在北京建立集博物、图书为一体的博览馆,进而推行到各省、府、州、县。在上书的同时,张謇在家乡南通也身体力行,筹办地方博物馆。1905年,他购地35亩,移荒冢千座,率先捐出自己全部所藏,动员朋友积极捐赠,创建南通博物苑。成为中国人自己创办的集自然、历史、艺术为一体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座博物馆。他把博物馆视为“教育救国”的一部分,以达到“富国图强”目的。

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成为中国最大的博物馆,神秘的明清故宫建筑和皇家文物对外开放,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在北京兴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建筑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勃发展的春天。中国博物馆建设具备了一定规模,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博物馆的门类日益丰富,各种类型博物馆各展风采、竞相辉映。

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教育使命,一直未变。而今,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凸显,成为中国博物馆的显著特色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各类展览2000多个,接待国内外观众3亿人次左右。

新时代博物馆的内涵是“现有器物与知识的集合体,可以引导人类回顾、欣赏、衍发,并进而创造新生文化的建构”。时至今日,博物馆已不再单纯是为保存文化遗物而存在的场所,它更应该是为满足观众需要、以人为本的多功能平台。人们可以在这里休闲放松、学习知识,进行学术、文化的交流,博物馆成为人们一有时间就乐意前往的场所。

博物馆以教育为轴心,更应趋向定位学习中心角色。更重要的是,它引导着人们价值理念的正确方向,且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世界在发展,博物馆也正经历着向多样化功能发展的过程,而博物馆的教育潜力究竟有多大,如何进一步发掘,也成为当今博物馆人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哈尔滨铁路博物馆为例,从铁路博物馆作为展示铁路、收藏铁路、宣传铁路兼顾教育场所的本质来说,铁路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取决许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观众的参观体验。而观众的参观体验并不单单受展览好坏的影响,还包括了参观过程中博物馆建筑、设施、工作人员服务优劣等影响。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原中东铁路俱乐部,这么一栋漂亮的建筑和其中的经典收藏,更是要以向外延伸的触角,如文创产产品、电子网络信息和教育活动等,贴近铁路、贴近生活、贴近职工,带动哈尔滨铁路企业文化的前进。

铁路博物馆要为不同的观众提供全方位的沟通渠道,也要为满足观众多种多样的兴趣搭建平台。观众在哈尔滨铁路博物馆的经历可能是较费力费神的,可能是富有挑战性和回报良多的,也可能是鼓励人们专注和探索的。正基于此,使得博物馆成为一个终生学习的场所。而面向博物馆职员的培训和专业教育,与陈列展览相关的工作、藏品征集和藏品保管工作及行政管理工作,更是我们面临的课题。润物于无声处的铁路博物馆教育,任重而道远 。

中国铁路作协会员、黑龙江省作协会员,著有诗集《火车奔向雪国》、《怅然的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