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端午节假期,去乡村地区品味农韵,是一些居住在城市的游客的游玩选择。旅游业市场产品供给的增加为自助游和跟团游旅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城市周边游、古城古镇游、体育旅游等新业态产品带给游客更多精彩体验,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成为旅游者的“打卡”之地。
对于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中国国内很多地方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脱贫致富的着力点之一。发挥旅游产业的市场优势、产业活力以及带动作用,使更多人分享旅游发展的红利,体现在用旅游活动的收入提高当地民众生活水平,近些年来效果明显。
结合属地建设,有些地方打“生态牌”,搭“乡村台”,唱“山水戏”,围绕“康体养生、乡村度假、旅游观光、运动休闲”的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科学规划,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在全域旅游的帮扶下,筹划美丽新村建设,打造优美宜居乡村环境的同时,不同程度上改善了当地人的住房条件,也让乡村旅游火了起来。新居是住房,满足自住需求,也是接待游客住宿的客栈。
旅游环境持续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构成旅游人数及收入两方面增长的必要条件。以“旅游+”这个概念来完善旅游行业发展规划和规范,延长旅游产业链条,跟当地其他领域发展相配合。再者,由个性化需求所导致的旅游业发展态势更偏向于深度旅游,具体来说,“旅游+”概念的衍生业态包含“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互联网”等。
笔者认为,依托农村地区各类资源,创建乡村旅游区块,区块建设帮助乡村旅游发展。其一,挖掘农耕文化、乡村氛围、田园意境,注重内在实用和外在美观结合、传统民居特色与现代审美元素结合。从全域旅游角度思考规划与远景,把新村当作景点打造,一个新村多个景点、多个亮点。整洁舒适、配套设施完备的新村可成为城市里的居民在周末、节假日进行康体养生、乡村度假、旅游观光、运动休闲的所在之处,这样一来促进了城乡互动发展。
其二,以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作为基石,推出富含“春、夏、秋、冬”四季主题的乡村旅游,助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态势,实现以美丽乡村、特色农场、农业产业园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增加村民收入,农业、旅游业结合发展,两者互相支持,使用旅游业的部分收入反补农业,即以旅助农。此外,通过地方经济产业带修路、架桥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将新村连成片区,形成观光休闲旅游地带。
其三,善用“旅游+农业”,发展以农业为主题的旅游,实现旅游扶贫全覆盖,促进乡村地区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传统农业经济向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经济转型发展,农村地区具备了自身发展能力。具体来说,农家院与景点、景区融合发展,打通乡村旅游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合作渠道,与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相协调,运用多元化推动、特色化建设、产业的规范化管理,给精准扶贫、环境保护、城乡均衡发展等方面注入动能。
市、县、乡、镇、村利用好本地优势,建构乡村旅游特色模式。举个例子,搞蔬菜瓜果种植业的农村地区,对应的是开发开心农场或采摘园,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观光、采摘。游客除了白天游览风光、走进田间地头或蔬菜大棚体会乡村游的乐趣,进一步留宿本地为乡村旅游所建造的特色客栈,构成“玩一天+住一晚”的乡村旅游套餐消费模式。当然,旅游者觉得当地风景如画、民风淳朴,乐意多住些天,那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会更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