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青  >>  正文
李映青: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王宇—— 高原山区地质灾害的发展动态及对策
李映青
2019年06月21日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样化的地形地貌,云南是中国地质灾害最为频发的地区之一。各种地质灾害,从滑坡、崩塌、泥石流到地面沉降,从土壤流失到石漠化等广泛分布于全省。据云南省减灾委办公室提供的数字,2018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云南省16个州(市)122个县(市、区)482.82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及失踪85人,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1.54亿元。

(王宇主持鲁甸地震红石岩堰塞湖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工作)

近日,中国日报记者专访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王宇,谈高原山区地质灾害的发展动态及对策。王宇是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长期主持实施水工环地质调查项目,坚持野外地质调查、勘探和科研相结合,他主持或参与了多个地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重特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巡查、排查,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咨询和培训工作,获得了我国地质科学的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王宇介绍说, 在广袤的西部高原山区,地壳隆升强烈,山脉高耸,河谷深切,地形起伏极大,普遍山高坡陡,岩石破碎,风化土层广泛分布,加之降水量大,局地暴雨多发,地震频繁,因此是地质灾害的高易发区,也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灾害的重灾区。

王宇说,2000年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增加防治投入,扩大群测群防网络,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有效减少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但地质灾害隐患和发生数量却依然在不断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有:

1.气候变化导致局地异常暴雨多发,地震进入了多发期,中强地震频发,汶川、尼泊尔等巨大地震影响广泛,使地质灾害风险呈现普遍增高的态势。

2.人类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造日益强烈,其中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打破了地壳浅表层斜坡、沟谷岩土体经过数百万年的地质历史演化形成的极限平衡状态,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动力作用触发下,产生了大量的地质灾害,使地质灾害的发展仍然保持着加速的状态。

(王宇在彝良地震灾区进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

王宇说,近十几年来,随着地质灾害触发因素的增多、增强,地质灾害呈现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剧增、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地质灾害突出、高位远程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严重的动态特征。

近年来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大家还记忆犹新。2013年8月28日、31日德钦M5.1、M5.9级地震,2014年5月24日、30日盈江M5.6、M6.1级地震、8月3日鲁甸M6.5级地震、10月7日景谷6.6级地震,都产生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点。特别是鲁甸M6.5级地震,是云南已有记载的典型的震级不高次生灾害重大的事例,新增地质灾害及隐患750处,占总数的42.37%。

王宇认为在地质环境脆弱的高原山区搞建设,一旦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跟不上,必然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他说,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可归纳为“三不该”、“三不够”,所谓“三不该”指房屋建设不该过度挖掘山坡;房屋建筑不该选址于河道边滩、陡崖下;废土石、矿渣、垃圾堆场不该选在陡坡上或溪沟内;所谓“三不够”,指防治工程安全等级不够;调查识别能力和精度不够;监测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不够。

他列举了几种常见的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形式:

1.陡坡中间或坡脚切坡建房造成的滑坡毁房伤人;

2.建防洪堤束窄天然河道,在堤外填土造地建房,当多年一遇的山洪泥石流爆发时,冲垮或漫越过堤坝冲毁和淹埋河滩地上的房屋;

3.山坡上开挖简易公路,缺少护坡和排水设施,导致山坡滑坡,危害坡上或坡下的村寨;

4.盘山渠道引水进村,无管控,长期漏失、散漫排水浸泡山坡土体,导致山坡场地滑动;

5.泥石流沟谷内采矿弃渣在山洪冲刷下发生滑塌堰塞—溃决形成泥石流灾害;

6.露采矿山采坑陡壁崩塌、滑坡掩埋现场人员;

7.地下采空区垮落牵引地上陡崖崩塌、滑坡;

8.尾矿库、小水电工程挖填弃渣诱发泥石流等等。

最著名的实例如东川泥石流灾害,由于小江深大断裂活动强烈,地震频繁;地层岩性多为板岩、千枚岩等变质岩,风化崩解强烈,遇水容易滑坡;所处的小江流域形成于金沙江右岸高原斜坡区,地形陡峻,侵蚀、搬运作用强烈,山体斜坡、沟谷内不稳定松散土石堆积量大;人为活动对地质环境改造强烈,东川有着近3000多年的铜矿开采史、近300年大规模开采史,森林被历史上土法开矿、土法炼铜毁之殆尽,生态系统遭受毁灭性破坏。加之现代人类强烈的工程活动,如采矿、开路、修渠、建房等,尤其是不合理的挖填、固体废弃物堆积和挤占河(沟)道、陡坡陡崖搞建筑等,不断新增着地质灾害隐患。目前,小江在东川的86公里流程内,就有灾害性泥石流沟107条,被称为“泥石流博物馆”,每年有多条沟谷爆发泥石流。

王宇说,高位远程滑坡、泥石流灾害是指形成区超出了受害居民的视野或一般日常活动范围,运动距离较远,运动速度极快的滑坡、泥石流灾害。高原山区是高位远程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区。他说,1991年9月23日,昭通市盘河乡头寨沟村发生巨型高位远程滑坡,滑动土石方量约2000万立方米。滑坡发生区海拔为2230~2580米,高速滑行的滑坡体产生了“气垫”效应,经三次转折,抵达海拔1820米的沟口,停止于盘河岸边,滑落高差760米,运移水平距离3公里。在2~3分钟内,滑坡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共有216人遇难,7人受伤,掩埋牲畜252头,毁坏民房202间,毁坏耕地20公顷,以及大量的森林植被,直接经济损失约1200万元。2010年8月18日发生的贡山县普拉底乡东月各特大泥石流灾害,冲击面积6.89平方公里,长度约300米,最大宽度约400米,块石、碎石土堆积厚度平均为5米,体积约60万立方米。东月各泥石流沟流域面积为45.66平方公里左右,沟口斜交于怒江,与怒江交汇口海拔1380米,流域最高海拔4553.6米,最大相对高差3173.6米。泥石流冲入怒江,阻塞怒江河道50米,致堆积体上游水位上升6米。造成12人死亡、80人失踪、9人重伤、30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据事后无人机航拍照片分析,形成区应在沟口向上游5公里以上。

在谈到针对地质灾害产生和发展的新特征应采取的对策时,王宇说,针对地质灾害发生和发展的新动态,应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和改进下列工作:

一、转变对地质灾害隐蔽性的模糊认识,不能把地质灾害的隐蔽性理解为难以逾越的屏障,如今小湾水电站高拱坝建设开挖边坡高达700 m,很多特大型电站工程区500 m左右的边坡也不鲜见,无论勘查、设计或施工技术已经达到了定量化解决问题的程度,而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作为一种浅表生地质作用,一般涉及深度在百米之内,少数特大型的滑坡深度超过百米,故不存在勘查识别的技术问题。所以地质灾害的隐蔽性只能理解为在高山峡谷区,交通困难,很多高海拔地区人员难以到达,森林遮蔽度高,冰川雪原、浮土覆盖面广,不能观察到地层构造现象,还有因参与地质灾害调查的人员专业技术素养和经验不足,未能准确识别和正确认识诸多地质灾害隐患,从而使地质灾害的调查难免存在遗漏和误判,达不到测全测准的要求。因此,通过加大投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推广运用先进技术是可以克服地质灾害隐蔽性的。

二、国务院应急管理部及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的成立,标志着灾害应急处置进入了统筹规划部署、系统组织、统一调度、综合监督管理的新阶段。应着眼于将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质灾害,即地震和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统筹纳入应急目标,统一规划和建设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全面研究构建地质灾害应急专业技术队伍和专家组织的科学方案以及运转和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的科学组织、管理、规程及标准的研究,加快完善技术规范、运行规程、工作手册的编制。从而提高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地震、局地暴雨等自然因素目前尚无法准确预报,所以跟踪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是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的有效途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决定,明确要求地质灾害易发区县级人民政府对重点防治区域每年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及时消除灾害隐患。今后“三查”工作应积极改进工作方法,在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汛前地质灾害隐患遥感排查,指导汛期地质灾害巡查、核查、监测及防治。遥感排查应对比查明重大人类活动行迹及其对地质环境的扰动,重大滑坡、泥石流隐患及相关地段的景观变异,发现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评估地质灾害发展趋势。要把地质灾害高易发与地震频繁及人类活动强烈地区作为地质灾害的重点防治区。如滇西北迪庆—怒江高山峡谷区、滇西北丽江—大理—保山高中山峡谷区、滇东北昭通—昆明高原斜坡地带高中山峡谷区、元江高中山峡谷区。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地震灾区;滇东北的昭通、曲靖市煤矿密集区域;金沙江等水电工程兴建区;山区集中移民搬迁兴建区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区。要加强管理和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严格规范人类工程活动,有效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发挥好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作用,补充完善私人建房的地质灾害评估要求和方法,全面落实建设项目防灾减灾措施,是减少地质灾害的有效着力点之一。要尽快把惯常思考的“地质灾害防治问题”,转变为深层次的思维:“地质环境的科学利用与依法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只是治标之策,后者才是防灾减灾的根本途径。

四、高位远程滑坡、泥石流,形成区位置高、远,大多数规模及深度大、构造控制作用突出,地表变形迹象难于识别,靠以往的摸底调查,拉网式排查方法很难发现。比如2011年6月23日怒江州暴发特大型泥石流的比毕里河山间河谷,汇水面积42平方公里,主河道长约13.5公里,流域最高点约4580米,最低点1510米,相对高差达3070米,沟床比降平均134‰,两岸坡度大于45°,沟谷中上游积雪深厚,人员很难爬上泥石流形成区开展调查和监测。所以今后高山峡谷区的地质灾害调查应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工作效果。要切实提高现代遥感技术的应用水平,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增加软件硬件,与自然资源部航遥中心合作,提高数据的现时性和处理能力。以遥感扫面和定期观测进行面上的排查、监测,以专业调查小组进行野外重大隐患排查,从而有效提高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能力,发现高位远程滑坡、泥石流隐患及动态变化。

五、山间沟谷区的村民建房,选址应远离沟口,选择距河床较高的位置,避开流通区,这样才能做到相对安全。对于高陡山体斜坡区的村落或建设项目,一定要认真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根据评估意见和建议做好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无论是农业或是工程建设均要慎重,避免大的人为扰动,处置不及时,由局部破坏引发整体滑动。随着经济技术条件的改善,要逐步在存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小流域结合群测群防网络,布置自动化的监测和报警仪器,进行实时监测预警预报。提前制定好地质灾害应急避险预案,组织好日常避险应急演练,在警报发出时能够迅速转移避险。在开展重点治理的城镇中,可能存在高位远程滑坡、泥石流隐患的,应进行地质灾害勘查评价,查明地质灾害重大隐患,校核极端条件下现有治理工程的安全性,科学论证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标准,进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开展地质灾害延伸治理,确保重点治理城镇长治久安。

六、从近些年来怒江大峡谷发生的地质灾害伤亡情况看,外来工矿企业和人员伤亡占比较大,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不了解高山峡谷区高位远程泥石流暴发频率低,但每次暴发规模巨大的特点,仅根据对近几年流量的访问和现状观察判断,将生产生活建筑设施安置于沟口冲洪积扇、漫滩阶地上,所建防洪导流堤高度和强度也不够,难以抵御巨大的泥石流龙头冲击和掩埋造成灾害。因此,应组织专家分析梳理各地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特征,以县(市、区)为单元编制普及图册和说明书,通过宣传培训进行讲解和发放,让管理人员和公众对各地的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和特点有所了解,提高思想认识,加大防灾投入,有效防范地质灾害。此外,对于为了招商引资而隐瞒地质灾害隐患、迫于委托人要求降低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等错误行为,当地政府和管理部门应及时纠正和处理。

关于作者:李映青,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站长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法律顾问:炜衡律师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京公网安备110105000081号京网文[2011]0283-097号
中文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