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六岁之前住在外婆家。外婆家的那条街位于洛阳东侧护城河外侧,严格意义是城外。我小时,洛阳城墙已经拆除,只留下东北角的一截高高的残墙。东侧城河已经干涸,但还没有填平,成为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在这条深沟的东西两侧被依次向内部打满了窑洞,窑洞外面圈上简易的院墙,住进了早年间涌进洛阳城过生活的人,这条深沟被称为城河街。外婆家虽然住在城河外侧的平地上,但是按照早年洛阳的风俗,在自己大院的里面也藏着一处深深的地坑窑。所谓地坑窑是指在平地上挖一个四四方方的深坑,在深坑的一侧向内部打出窑洞来,在深坑的另一侧开凿出台阶,供人上下。这个地坑里并排有四孔窑洞,外公有四个兄弟,一人一孔。四兄弟们早已经分家了,地面上的院子就一分为四,临街一侧都盖上了房子,因此从大街上是看不出来院子里有地坑窑洞的。地坑窑洞的入口处位于二外公家,大人们不允许我们小孩子平时单独下去玩,但是允许暑假时我们一群表兄妹们一起在窑洞里午休,窑洞里面真的是很荫凉。每当这时,我们这一群孩子们都穿上长袖衣服,拿上小被子和凉席,一起到窑洞里从中午呆到下午,或睡觉或打牌,没有大人的打扰,甚是自在开心。
打窑洞时挖出来的黄土方量很大,一般并不移走,而是就近堆在自家的窑洞上方,称为窑头。久而久之,城河下的窑洞越打越密,城河沿上的窑头就越来越多,逐渐连起来,成了一座绵延半条街长的大土坡。大土坡边缘上慢慢的长出来一些野生的酸枣树、构树和扫帚苗、灰灰菜等野菜。夏日里的傍晚,大土坡上比自家的院子通风,更凉快一些,所以每当太阳落山之后,各家都会到土坡上乘凉。乘凉的人群里,地位最高的要属各家的当家人,一般都是70多岁的爷爷辈的男人,只有我外公没有在洛阳,就由40多岁的舅舅当家了。吃过晚饭后,晚辈们都会把家里唯一的一只竹躺椅搬上大土坡,摆好,各家也有约定俗成的位置,不会乱摆。各家的当家人随后会拿着自己泡满浓茶的大茶缸,腰间别着一把大蒲扇,走上土坡,在自己的躺椅上舒服地躺下,等着其它当家人的到来。等大家陆续到来后,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就开始了。当家人就开始前朝古今朝事地胡喷起来,孩子们会围在边上听一会,听得无聊了,就会一窝蜂地跑走自己玩去了。这里总有老人会喊一声:“别往窑头边上跑,小心掉下去。”土坡边上就是街灯,所以并不很暗。女人们一般不上土坡,她们喜欢聚集在街灯下,坐在小板凳上聊天。
大人们特意在土坡顶上平出一块地,打扫干净,晚上铺上凉席,孩子们可以先在这里躺着或小睡一会。平日里,大人们并不会在窑头上待得太晚,等到身上热气散去,聊天也尽兴了,就会搬着躺椅下去了,同时也叫孩子们卷起凉席回家睡觉,但是只有一天会例外,那就是七巧节。七巧节这天晚上,孩子们就会很忙了,先是要到院子里葡萄架下,静静地听,看能不能听到仙人的说话声。老辈人都说这一天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约会,会说悄悄话,若仔细听,能听到。而后,孩子们又慌忙地跑到大土坡上,躺在凉席上瞪着眼,看着天空中的星河,试图找到那条宽宽的银河,躺不了几分钟,就又急忙地跑回到葡萄架下,静静地听。这一晚上能折腾好几个来回。而且很神奇的是,七巧节夜晚总是会下雨,据说是织女与牛郎告别时的眼泪。我记忆里七巧节的这种上下跑来跑去的活动,都是以下雨了匆忙卷起凉席跑回家而结束,孩子们高喊着“天牛郎会,天牛郎会,天牛郎散了回家睡”。
更好玩的是七巧节第二天凌晨,天蒙蒙亮,孩子们就都要起床,决不睡懒觉。起床后,急忙地跑到窑头上边,在草丛里仔细寻找天牛郎,谁去晚了,就会落空。七巧节夜里雨水打湿了天牛郎的翅膀,能直接捉住它们。若等太阳出来一晒,翅膀干了,天牛郎就飞走了,无法捉到了。很快,每个孩子有四五只天牛郎了,用手指紧紧地抓住天牛郎长长的触角,开心地跑回家,这一天就有得东西玩了。
很奇怪,我记得每年好像只有这一天,会跟小伙伴们去窑头捉天牛郎,不知道是不是其它时间,牛郎织女没约会,天牛郎就不会来窑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