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顺  >>  正文
李方顺:将国旗扔到海中,我们将经受怎样的拷问?
李方顺
2019年08月10日

近年来,香港发生的很多事情令人匪夷所思,尤其是最近发生的把国旗扔到海里的严重事件,更令国人揪心、痛心和忧心。

为什么香港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把国旗扔到海里的事件?

把国旗扔到海里和闹港独的面孔都是一些青年,甚至是中学生。这些青年和中学生为什么甘愿充当一小撮别有用心之人或某些海外国家的棋子和炮灰?

请看下面的两幅图。

这是《环球网》于2016年11月20日刊载的一幅图,图上的这位学生公然展示“港独龙狮旗”,宣扬“港独”!十分扎眼的英国米字旗背后站着的这位学生乳臭未干,一派无知的模样!

再看这幅图,不止是为了“蝇头小利”,更是因为缺乏教育,所以一路为“茶盗”挑担、抬轿和带路。

这幅画是历史的真实写照:画中那位高个子(左数第三位),就是世界一致公认的史上最大商业间谍“茶叶大盗”福琼,他周围的5位中国人,帮他出谋划策,一是让他穿上清朝的长衫长袖服装;二是帮他剃了光头,特意为他量身度制而扎了一根清朝皇族典型的长辫子,瞒天过海;三是为其挑担、抬轿和带路,使其顺利完成了盗取中国徽州和武夷山2万多茶种到印度大吉岭和阿萨姆栽种,同时盗走了中国的制茶工艺商业秘密,从而帮助英国打败了中国的茶业,使中国茶业失去了世界的领导地位。至今,中国7万家茶企依然敌不过一家英国立顿。

我们不禁要问:一位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最终形成和健全的中学生如何懂得去闹“港独”?!

我们是否应该问问我们今天的年青一代,是否了解过往数百年间,尤其是从1757年到鸦片战争和到1900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一百多年里,米字旗下的英国人对中国都干了些什么?

在“谁动了中国的茶树”一文中,已经谈到了上图中的那位史上最大商业间谍罗伯特·福琼是如何侦盗中国茶种的事件,也援引了《羊城晚报》2016年曾刊载的文章观点。在这里,为了说得明白透彻一些,再次引述如下:

“福钧(笔者注:也译为“福琼”)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正是一批又一批的植物猎人缔造了大英帝国的繁荣,而中国的广大民众此时却沉浸于鸦片的幻梦里。”

“罗伯特·福钧实质上是一个盗取商业机密的间谍,彼之成功是我之疼痛,中国茶业地位的迅速衰落,正是发端于树种的流失与种植技术的外传。我们现在说商业机密当然已经晚了,当时的中国普通百姓也不可能有这个意识,但中国人为了蝇头小利一路给福钧保驾护航,为其大开方便之门,种种描述令人切齿。”

其实,偷盗中国茶叶商业机密,早在福琼之前,英国早已开始谋划了。

以1792-1793年由英使马戛尔尼率领庞大的使团出访清朝为例,出访前,英国政府交给其一项非同寻常的任务:采集茶种。

据马戛尔尼日记记载,使团蔼见乾隆返回广州途经江西赣南茶乡时,获得新任两广总督长麟的默许,马戛尔尼在此地采集了茶种,连同漆树、乌桕等植物以及蚕卵的重要样本,迅速送往孟加拉,企图使其成为了英国的商业资源。

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一批一批的英联邦“植物猎人”从中国盗走了包括茶种及制茶商业秘密和其他植物如猕猴桃(新西兰改名为“奇异果”)等成百上千种植物和珍稀花草种子。

清朝时期,仅茶叶大盗福琼一人就盗走了中国包括茶种在内的120余种珍贵植物和花草种子,缔造了大英帝国的繁荣。

而那时候,大清帝国的子民们在干什么?几乎都沉迷于鸦片的幻觉里。

沉迷于鸦片的幻觉里,幻生梦死,看这当年的国民,他们除了躯体,灵魂在哪里?!

歌舞升平,夜夜笙箫,大户有钱人家任性逍遥,吸食鸦片于当年谁说不是潮流和时尚?!全

然不知,民族、国家和家庭的灾难临近!

试问我们今天的青年及学生都迷醉在什么幻觉里?金融+、互联网+、网红+……如此等等。

至于历史+、文化+、博物学+等等,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抛到九霄云外了!

不久前与深圳一位从事研学旅行的人士探讨“海上丝绸之路”陆上大动脉武夷山至广州古茶道申遗研学旅行的课题,她去一所职业院校旅行专业调研后反馈如下:

“老师说他们(指所调研的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每次提交的(旅行设计)方案都是各地的网红打卡….,现在很多年轻人就一门心思想学当网红,能轻松赚钱!我听老师说,以前的学生必须要考上导游证或者市场营销才可以毕业的,现在学生都不愿意考导游证,因为太难!”

我插话道:难道学校就将就学生,任由他们不考试就毕业吗?

“老师说,不然(注,意思是如果学校严格要求的话),90%的人毕不了业,学校对上交差不了。这是现在中国教育的失败之处,严进宽出,高考难,考上了就乱来了。唉!” 这位研学旅业的人士感慨地回答说。

再回到把国旗扔到海里的话题。

据媒体报道,在7月1日纪念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天,一群人阻碍升国旗,甚至还把英国殖民香港时期所使用的龙狮旗挂在了主席台。

对此,媒体愤然写道:“数典忘祖、恬不知耻,这些词语已经承载不了我们的愤怒。”

除了谴责和愤怒,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应该经受怎样的拷问?

以国内的研学旅行教育现状为例。

有研学旅行机构组织师生数十人,浩浩荡荡开赴日本研学,一位营员在研学日记中这样写道:

“第一天我们参观了京都大学,观看了和服表演,体验了日本的茶道。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日本的茶道……日本的茶道文化与这个讲礼貌的国家刚好符合。日本的特色茶是绿色的抹茶,加糖很好喝,就像商店里卖的饮料一样。有人说,茶是一种饮料,有人说茶是一种补品,日本的茶道让我感受到品茶是一种崇高、高尚的境界,手捧一杯清茶,心境就会变得平和、安定。”

如此这般去日本体验“日本茶道”,在这些孩子们的心路历程里,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们现在有不少国人认为英国“下午茶文化”是英国的了!虽然海外和英国的知识阶层、历史学界、博物学家等根本就不这么认为。

依此设想,我们的青少年去了一趟日本研学归来,满篇白纸黑字写着“日本茶道”,是否认为“日本茶道”就是日本的呢?

请问什么是“日本茶道”?其源头在何处?抹茶又是从哪里传入日本的呢?

再来看看另一个案,以下是国内一家知名旅游公司发布的日本研学之旅的成果:

“同学们将走进日本学校与当地师生交流,体验茶道文化、和服文化…..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次的日本研学旅行吧。”

“同学们在导师的指导下,了解到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不同 ,日本茶道的步骤,体现哪些值得学习的精神等。”

穿上日本和服,站在日本的街道,面向日本那什么都代表不了的房屋摆个POSE,拍几张照片回国,这就是引领我们的孩子们去日本体验“日本茶道”之目的?这就是去“了解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不同”?

另有一家专业从事研学旅行教育的机构写的更一目了然,不妨看看:

学习任务: 茶道体验、日本食文化体验;

学习目标:学习体验日本茶道文化,感悟茶道精髓;

学习方式:在老师指导下亲自动手制作和果子及日本茶道体验,用心体验领悟日本匠心。

全世界都知道,全球的茶和茶文化皆源自中国,可为何我们中国的这些研学机构也好,学校以及社会从事教育的机构也好,似乎全然无知!

且不说全世界一致崇拜的茶祖神农,也不谈天下一致尊奉的茶圣陆羽,更不论全球知晓的世界茗茶胜地武夷山,仅了解一下粤港澳大湾区,为何我们不带领学生先去近在咫尺的茶源地和博物馆研学和体验,而是要去海外“感悟茶道精髓”在先!这岂不是背本趋末!

有谁想到过百年“世界茶都”的广州?!

广州黄埔古港,实景拍摄。

历史上,从1757年到1837年的80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达5107艘,黄埔古港是当时中外贸易商船的唯一停泊之地,广州是世界茶叶贸易的唯一之所。

正是在这过往的百年间,从福建武夷山、闽浙赣以及江南茶产区的茗茶源源不断地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陆上大动脉古茶道路网运抵广州,销往海外及欧美。沿着这条古茶道路网,贸易的往来、文化的交融、文明的碰撞、语言文字的形成、外交的博弈、战争的杀戮、植物的偷盗等等,一一上演,可谓波澜壮阔。这一切,此消彼长,中国与米字旗下的英国,还有星条旗下的美利坚国一直牵扯着。

写到这里,话题该暂时收起了。

或许有人会问:这与香港有人把国旗扔到海里有何关联?

茶里乾坤大,稍微温习一下历史,香港的来龙去脉,难道不是和一片茶叶有关吗?!

这是美国一家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反绘玻璃(外销)画,画面呈现的是1805年海外国家驻广州的茶商行,即“十三行夷馆”,也称“洋行”,从右往左,第二是英国米字旗,第四是美利坚的星条旗,也称“花旗”。

中国从古至今盛产茶叶,奇茗冠天下,令世界一致向往,茶叶是18至19世纪全球贸易的主要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海上茶路”。茶叶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即在1848-1851年间,英国人福琼潜入中国徽州和武夷山把茶种连同制茶工艺秘密盗取并传到印度大吉岭和阿萨姆栽培后,才大规模传向世界。在此之前,为了获得茶叶这样的巨大商业资源,英国人想方设法偷窃了百年之久,一直没有成功。上面的这幅茶画,也是海外的画家在广州区域内将如此的茶图形成画后,随船从广州发运英国及欧洲,让那些研究中国商业资源及机密的专家和博物学家参考。

“广州有女多採茶,採茶之户千万家”,我们可以从这句诗知道广州的茶叶生产规模,离广州最近的茶产区也就是英德一带。

道所道,非常道。什么是“茶道”?探究一下古茶道重要驿站英德一带的英德摩崖石刻(唐朝元杰题名),或许就会明白其中些许之道。

何谓“茶道”的本来,古茶道英德驿站一带发现的古茶树,世所罕见。

后记:践行“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实施文化自信教育,我们的教育以及那些从事研学旅行教育的机构是否应该经受拷问:把国旗扔到海里,我们的青少年的脑海里和灵魂深处到底缺失了什么?

资深翻译,贵州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翻译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茶文化”刊物特约撰稿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