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积堂  >>  正文
城乡融合社区治理创新的探索
杨积堂
2019年08月29日

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地区社区治理样本,是超大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当地农村村民上楼转居民,农民回迁楼、商品房、老旧小区、辖区单位等并存,本地农转居居民、老城区居民、购买商品房迁入的新居民和流动人口等相互混居,人口结构多元、社会群体多样、城乡融合与转型并进的典型社区。诸如太阳宫地区如此混杂、且农村与城市转型、农民向居民转化、新旧居民的融合、传统与现代互动等为特点的社区治理是超大城市破解治理必须破解的难题。太阳宫地区是太阳宫乡的诸多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大型城市居住区,共有10个社区,本文拟就以田野调查的社会事实为基础,找出其中的一些社区的侧面,作为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予以呈现。

一、社区意识回归: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愁记忆与张力

(一)城市变迁与记忆传承

我国现代城市发展和推进进程中,以强大的建设性、摧枯拉朽式的变革性,让城市样貌发生着剧烈变化。很多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记忆被淹没。也许是在一路狂奔追求物质提升的进程中,暂时忘却了自己的来路,等安定下来,沉静下来的时候,人们又开始追寻自己的“根”与“脉”,笔者将这种追寻看作是“对乡愁记忆的追寻”

在太阳宫地区,很多乡土记忆成为凝聚社区居民的精神内核,尤其是在发动居民共同美化家园,共建幸福家园的过程中,这些乡愁记忆的元素中,发挥着很好的凝聚作用,体现出乡愁记忆在现代社区家园建设中的张力。“太阳宫”这个地域名称,蕴含着这个地区居民传承的历史文化记忆,相传“清乾隆皇帝一次巡游路过此地时,正好一轮朝阳从东方升起,给附近的一座村庄披上了一层美丽的金辉。他被如此绚丽的景色所吸引,认为这个村庄是离太阳最近的,于是即兴赐名“太阳宫”。人们得知后为感谢“龙恩”,便建起了一座庙宇供奉太阳神,得名“太阳宫”。并在每年的二月初一到此祭祀太阳神,因为民间传说太阳的生日是二月初一,其目的是祈望一年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个故事无论用什么样的版本进行演绎,都成为这个地区传统居民的共同记忆,也成为本地区居民在精神和情感层面的共同纽带。尤其是一些老人们还能回忆起或者从更老人们口中转述那些真实的太阳宫庙的场景。太阳宫庙在解放初期还在。1947年北平市民政局,曾对当时全市的寺庙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存档备查。对于这座寺庙的记载如下:“太阳宫,坐落东郊四区太阳宫九号,建于清嘉庆十年,属合村公建。本庙面积南北十弓,东西十八弓,房为殿三间,瓦房三间,土房五间,山门一座,砖影壁一座。管理使用情况为合村设立小学校一座,又租与张姓房六间开小铺。庙内法物有大小泥塑佛像四位,铁磬一个,铁钟一个,绿琉璃瓦香炉一个,蜡扦一对,铁花瓶一对,白石狮子一对,另庙内有榆树两棵,柳树两棵。”除此之外,龙道村、三棵树、牛王庙......等等,在目前的社区都找不到任何痕迹,留下的只是人们口口相传的记忆,这是城市变迁中难得的文化与记忆传承。

(二)乡愁记忆与社区意识

在当地居民的回忆中,太阳宫一带农民主要是以种菜为生,由于这里土壤肥沃,离东西坝河很近,水资源丰富,这里成了老北京重要的蔬菜基地,有的菜地一直坚持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太阳宫的当地居民,甚至居委会的有些工作者,都能够清晰的回忆起这块土地上曾经的田园生活场景。这种乡愁意味的记忆,恰恰形成了粘合社区居民的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底色。

从“社区”一词的拉丁语词源来看,社区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根据《辞源》的解释,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其基本要素有:(1)有一定的地域;(2)有一定的人群;(3)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及相应的管理机构;(4)有满足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在农村向城市转型的急剧变化的早期,人们主要的关注点在于一个安居之地,更加关注自我和小家,因此,很长一段时期,新型城市化中的“陌生社会”成为主流,以此为背景形成的社区,虽然具备了社区的其他几个要素,即有了一定的地域,有了一定的人群,也有了满足生活的物质条件,从社区组织构建上说,也具备了一定的组织形式,但是,凝聚这个地域人群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因此给社区治理带来了很多困难。太阳宫地区村转居的传统居民乡愁记忆的苏醒,给当地社区意识的塑造与回归,提供了天然的人文生活基因。这些乡愁元素,已经被基层社区治理工作者所关注并予以恰当的引导,成为社区治理的一种难得的聚合力。

(三)现代治理与适度契合

海德格尔说过:“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恰恰在于这种对本源的接近,绝非其他。所以,惟有在故乡才可亲近本源,这乃是命中注定的。”在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将现代社区治理与乡愁记忆适度契合,是构建新型幸福家园的重要因素。太阳宫地区社区治理实践中,已经在进行逐步探索。以芍药居二社区为例,美丽的芍药花,是这里的居民美好记忆,然而,城市化建设中,现在的社区已经难觅芍药花的踪迹。为了让社区居民(尤其是曾经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当地居民),以“芍药”为元素,凝聚社区,这里不仅将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打造成为“红芍社”品牌,更重要的是,发动社区志愿者,引导居民在社区共植芍药花,切实营造社区的芍药环境和氛围。太阳宫社区也开展了《寻找太阳宫的历史记忆》活动,征集关于太阳宫农村自然景观、农田、农村生活场景、早期各种房屋、农业生产场景、传统红白事场景、文化生活场景、地方变迁场景、历史遗迹等等能够让人回想起太阳宫乡村与记忆的老照片老物件。诸如此类的活动,在快速城市变迁过程中的社区治理中,值得关注和探索。值得欣喜的是,在整个雄安新区的城市规划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居民搬迁上安置区转化为居民之前,乡愁保护计划先行,将新型城市建设和治理中的乡愁保护与乡愁元素在文化传承和社区治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新的探索。

二、从小家到大家,社区治理走出陌生社会封闭的牢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社区治理就是一个逐步建设“幸福家园”的过程。在城市社区中,如何突破陌生社会的封闭性,是社区治理的难题和瓶颈。太阳宫地区社区治理实践中,在社区家园营造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使社区治理走出了陌生社会封闭的牢笼。

(一)芍药居二社区的大家庭

芍药二社区居民密集,人员复杂,一万多居民中,不仅有“就地上楼”的农民、拆迁安置户,更多的是购房的社会个人,既有业主自住,也有外来租户,思想多元、文化多元、个性多元,是社区居民管理的难点。社区以居民为本,围绕“家”的理念,以活动为载体,以服务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不断营造芍药居二社区这个大家庭。通过红芍家文化、红芍家生态、红芍家公益等系列活动,凝聚人心,促城乡居民融合,使生人社会逐渐变成熟人社区。在这里,邻里不分彼此,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红色之家“红芍社”。“家”,说的是一种认同感、归属感。社区党委在筹建党员服务中心之初,便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党员意见,将主动权交给党员,让党员尽快融入这个大家庭。社区党员则积极出谋划策,像建设自己的家一样建设红芍社,红芍社的社名、社歌、社训、形象标识甚至中心的陈设布置,均出自社区党员之手。针对居民的多元化需求,社区设置了文体活动中心,成立了舞蹈、大众读书、合唱三个协会,组建了乒乓球、书法、太极、钓鱼等8支文体队伍,组织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吸引党员群众参加。通过学习、表演、比赛,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大大增强。

红芍家公益。不断扩大的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是社区各项公益服务的保障。从周一到周五,每个支部都会有计划安排人员到党员志愿者服务室,开展公益服务活动,例如换报栏、接受居民问询,还有简单的医疗服务,例如量血压、测血糖,保证党员随时在居民身边。

红芍家生态。生态建设是小区居民非常迫切的需求。社区围绕家庭绿色生态种植,开展了多种活动。例如阳台蔬菜种植比赛、儿童生态亲子房等,教育的内容、教育的课件都是围绕着绿色生态角度给孩子进行从小的培养与灌输。

月月邻里宴。芍药居二社区的“邻里宴”每个月举办一次,邻居们纷纷祭出自家“拿手好菜”,大家一起品尝美食,共话家常。楼里所有居民欢聚在一起,感受着来自邻里间的热情、关心、温暖与欢趣,通过邻里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了邻里间的情感交流。

(二)夏家园打造社区左邻右舍“家”

社区夏家园社区的前身是太阳宫乡十字口大队的夏家坟村和十字口村,夏家园社区始建于2006年。其前身十字口村居委会主要管理村中的散居民,1998年太阳宫乡拉开农村城市化的序幕,为村民建设的第一个回迁小区新纪家园就坐落在夏家坟村原址上。2001年该地区农村城市化的加快,村民由农民转成居民,经过几年城市化建设,形成了现在涵盖新纪家园、万方景轩、半岛国际、水星园和澜石等五家物业小区的夏家园社区。夏家园社区治理中,注重邻里情和社区家营造,形成了社区融汇百家、和合之力、助力安康、文化引领、心手相连的多种“邻里情”形式,打造社区左邻右舍“家”社区服务理念。“左邻”主要是搭建涵盖社区、单位、居民的三方共建联盟平台、社区议事厅,注重打造与社会单位共筑共建、共同发展的党政群共商共治共建阵地;

“右舍”主要是组建“右舍”家系列社区组织,延伸邻里交流平台,动员更多的单位员工及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组建了“家益”“家靓”“家乐”“家风”和“家和”五个“家系列”社区组织,形成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社区家园建设新局面。夏家园“家系列”社区草根组织,从招募、参与、奉献由居民自我主导,动员更多的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关注社区建设、认可社区工作、推动社区发展。

三、草根社会组织孕育志愿服务活力

太阳宫地区发动居民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是一大显著特色,形成了“太阳之星”志愿服务品牌,全地区在优秀的志愿者中再评选志愿服务“太阳之星”,这些志愿者点亮和激发了整个地区社区治理的活力,他们的服务也渗透在社区治理的每一个角落。

(一)“七彩袖标”志愿者队

“七彩袖标”志愿者服务是芍药居二社区的志愿者服务体系,该志愿者队包括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每一种颜色代表一种志愿服务队:红色,社会治安志愿者队;橙色,扶贫帮困志愿者队;黄色,金玫瑰志愿者队;绿色,环保志愿者队;青色,青少年志愿者队;蓝色,专家志愿者队;紫色,文化志愿者队。带着各色袖标的志愿者活动在社区的各个角落,结合扶贫帮困、绿色环保、社会治安、文明礼仪等主题,为社区党员群众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七彩袖标”志愿者服务队,都是在社区党委引领下建立起来的草根社会组织,这些草根组织的志愿者们每天活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为社区百姓提供志愿服务,成为社区的一道风景。

(二)“一带六善”志愿服务机制

太阳宫社区有农民回迁楼、商品房、老旧小区等共28栋居民楼,12家物业公司;居住人口有本地农转居居民、老城区居民、购买商品房迁入的新居民和流动人口,共计5500余户,13000多人,是朝阳区农村最早迈向城市化的社区之一。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多元社区,太阳宫社区党委进行了新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将“公益慈善”理念引入社区治理工作,提出“党组织引领扬善、党员带头行善、居民主动积善、社会参与助善、搭建平台传善、人心凝聚向善”的“一带六善、多方助力”工作志愿服务模式,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是全国首家慈善社区,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成为社区治理的典型样本。

1.“小棉袄”暖心工程

为确保志愿服务长久发展,社区党委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完善了志愿服务工作规章制度,确定了“小棉袄”服务理念,开展了“小棉袄”暖心工程,组建了社区第一支以居民为主要成员的“小棉袄”献爱心服务队,编制“小棉袄”贴心服务手册、贴心服务卡、贴心服务通、太阳宫社区《快乐家园》报,设立“小棉袄”民情箱和贴心邮,将社区爱心、贴心、暖心服务理念送到居民家中、植根到居民心中。同时也通过社工个人魅力的展现,实现社区整体面貌的提升,在当好“快乐当家人”和居民“贴心小棉袄”的同时,影响和感召一批人加入到社区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中来。

2.从“快乐老妈”到“快乐老伯”

社区的老年合唱队常年活跃在社区的各种活动和各个角落,还自编自唱慈善之歌,为大家带来欢乐,弘扬人人向善;成立“快乐老妈”志愿服务队,为居民义务演出,利用废旧衣物织袜子、做椅垫,送给社区老人亲手编织的寿桃、福字等手工艺品,积极参与各项节日慰问和志愿服务活动;组建“快乐老伯”便民服务队,为社区居民提供门窗安装、换灯泡、锁具修理等服务。

社区同时还组建了以青少年为主的“快乐小使者”服务队,上班族为主的“快乐爱心”服务队、流动人员为主的“环境治理”志愿服务队、党员和居民骨干为主的“靓丽使者”志愿服务队等8支志愿服务队伍。志愿活动的开展,使得辖区居民和流动人员在社区中找到了归属感,实现了自我价值,自觉规范文明行为,自觉参与社区治理。

3.“一日女儿”暖心工程

空巢老人由于缺少子女亲情的关爱而内心孤独。独居的他们,不仅需要在生活上给予照顾,更需要感情上给予慰藉。社区推出的“一日女儿”暖心工程,号召党员和志愿者为辖区的空巢、高龄老人做贴心“小棉袄”,为辖区内空巢、高龄、孤寡、身患残疾以及生活困难的老人理发、剪指甲、为老人做上一顿丰盛的午餐,为他们提供“一日女儿”亲情服务。

四、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与党员是社区治理的筋骨和支柱

我们在社区调研中看到,凡社区治理有成效有特色的社区,一定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为支柱和纽带,引领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太阳宫地区的社区治理,党建引领作用更加突显,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真正是社区治理的筋骨和支柱。

(一)抓实落细,地区工委的顶层设计接地气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6月12日印发并实施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探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这一规定和要求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进行基层党建,必须因地制宜,与所在区域经济、居民、文化、习俗、环境等相契合,才能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和路径。

太阳宫地区工委在社区治理的顶层设计中,强调深入调研,掌握社区具体情况。他们反复强调两个字:“实”和“细”,强调摸清基层治理中的问题在哪里,到底有多少问题存在,尤其是要结合北京市“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做到“细”处,见到实效,使社区治理的决策和顶层设计,真正接地气,真正做到精治和善治。

(二)社区党组织从“找党员”到“金字塔”网络化管理

以芍药居二社区为例,该社区1991年成立,有十年左右时间一直处于边建设边入住状态。由于居民情况复杂,环境脏乱、配套缺乏、生活不便等问题日积月累,社区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03年,社区党委成立之初,就从摸清社区党员情况入手,社区工作人员利用晚上和周末休息时间走家串户挨个走访摸底,对小区4834户居民进行了逐一走访登记,并将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进行网络管理并进行了电子归档,建立起了详细的社区居民家庭基本情况档案库,居民入住及变动信息也随时可以补充更新;同时,摸清了社区党员的情况,并建立起了党员信息台账。在此基础上,社区党委按照“分级负责、密切联系、有机互动、包干到人”的思路,创造性地构建社区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群众“五级金字塔”式网络组织体系。这种网络化体系的优点在于:一是层级分明又责任明确,召集起来方便快捷;二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资源分配均匀;三是同为一个社区的居民,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权利、义务、责任的共同体,把群众团结起来;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是可以随时掌握身边群众的反映和需求,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金字塔”网络化组织体系运行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组织党员活动方面,社区可以在10钟内就紧急集合起100多名党员,为应急处理突发事件争取时间,创造条件;在社情民意反映方面,社区通过网络平台,能第一时间掌握社区居民人员的信息和动态,及时有效管理。借助“金字塔”网络化组织体系的运行,社区党委动员党员、服务居民的能力大大增强,党员同党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居民的心逐渐凝聚到社区党委周围。

(三)社会单位以区域性党组织为纽带,形成共建共治合力

社区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社区居民小区外,大量的社会单位也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由于所在地区的社会单位,其隶属关系、单位性质、管理权属各不相同,因此,在引导和调动社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方面,如何发挥社会单位参与社区治理,提升地区社区治理的综合水平,是每个大型社区的治理难题。

太阳宫地区通过“地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工作机制,以区域性党组织为纽带的基层党建模式,突破了以传统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建党”模式,把地区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相互之间联系比较松散的党组织在一个地区党建平台上构建成紧密型的党建共同体,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动态开放的基层党组织体系,从而通过党建引领,推动区域内有关单位参与地区社会治理,协调更为广泛的资源投入到社区治理中来,增强社区治理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形成共建共治合力。通过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不断巩固党在城乡基层的执政基础,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本文原载于《社会治理》2019年第8期,有删减)

【责任编辑:王晗】
北京联合大学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北京市社会建设促进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