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姻缘一线牵,本是一桩美事,但目前依托互联网而产生的婚恋平台却布满了精心设计的套路。在《法制日报》记者的调查中,诸如“注册后邀请去线下门店,交了钱之后态度敷衍”、“注册后,各种不同的号码打来骚扰电话”等问题也频频出现。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婚恋平台往往在签订的合同中不会写明约见对象、负责红娘等详细信息,因此在之后法律纠纷中,消费者难以举证。按照婚介服务国家标准和行业准则,婚介工作人员应该持有婚介师等从业资格证书,但大部分红娘并不具备专业资格,而是充当销售的角色。(2019年8月30日 《法制日报》)
依托互联网的便利优势而搭建的相亲平台,网罗意欲交友的客户,辗转在虚实之间,赚取中介及相关服务费用。平台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各种套餐或套路层出不穷,套餐、套路这两个听着差不多,一字之差,其中的意涵却有所不同。套餐是商家为把东西卖出去而设定的兜售计划,包含多项相关联商品;套路有点定点设局的意思,等着鱼儿上钩,往往是连环套,涉足一步,接着会被诱导进入下一步,逐层递进。
现代人的工作、学习等生活节奏较快,追逐事业、学业方面成就的同时,有时容易忘记自己婚配之事,对接此类需求,相亲婚恋平台应运而生。网上平台的配对有着目的性和偶然性二重特点:目的性体现在,很多平台会让客户在注册会员时详细选择其个人的喜好、学历、收入、户口所在地等情况,更有甚者连名下几套住房、有无房贷及商业贷款都纳入会员注册的了解范围;偶然性是缘分的显现,得看相亲男女双方在平台偶遇的概率。
相比家人或亲戚介绍的相亲对象,婚介平台所提供的对象更加多元,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和条件,通过后台运作,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若干位相亲对象,平台会员页面中的某个位置也显示适配对象的照片和基本信息(如年龄、籍贯、所在城市)。
笔者认为,“找对象”就好比考试时做选择题,只选对的。多项选择,有效对比,婚介平台的高效配对给会员挑选适合的婚姻对象不断地贡献可能性,其优点不言而喻。省时、省事、免得尴尬,双方在平台上透过留言等形式的沟通渠道熟识后再另行见面,有助提升“在一起”的成功率。
服务供给的产生来源于需求的客观存在。婚恋平台给单身男女搭建的相互接触、认识的桥梁,多数不是免费的,介绍对象的服务费其实就是古时给媒婆的红包费用,平台扮演了媒婆的角色,做的是牵线搭桥的事。既然是收费服务,就要讲求其专业性,不能收费用之后,相关服务没有到位,罔顾消费者的期待。
业内人士透露的消费者与婚恋平台之间的法律纠纷,反映出现有平台的运作还得进一步规范,需要从消费者角度考虑如何方便其举证,比如,在会员的专属页面内,显示平台工作人员的工作编号及头像,这样可追踪溯源,落实服务与售后责任具体到人。消费者自己也要在享受平台服务时多留心,使用手机或电脑的截图功能,对每项服务内容和操作步骤的页面截图取证,以防不时之需。
需要注意的是,婚恋平台的婚介服务工作不是随便招聘来的人就可以从事,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依据国家标准和行业准则,相亲平台的婚介人员应具有从业资格,具备相关证书,人员的规范化管理——红娘持证上岗也是对客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