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漂泊的船,家是避风的港。住房梦,承载和寄托着近十四亿百姓对家的向往,也编织着最温暖的中国梦。”
从10月8日起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摄制的四集系列专题片《安居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全面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的伟大实践,充分展现了我国住房保障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不断提升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播出以来,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并于10日起在新闻频道重播。
一、全方位彰显我国住房保障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书写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安居史。
让近14亿全体中国人民住有所居,安居乐业,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心系人民的初心和使命,更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挑战,前路漫漫艰辛,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接续奋斗,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共同创造出美好新生活,书写出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该片全方位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浇铸和丰厚着亿万人民美好生活的根基,并已成为世界最大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949到2019,这70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3平方米,增长为2018年底的39平方米。70年来近五倍的跃升,中国住房建设的加速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人间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030万套,惠及了一亿多的住房困难群众。 与此同时,住房保障制度也在创新中不断突破:公租房、廉租房并轨运行,实施精准保障;共有产权住房在北京和上海率先试点探索。环卫工人、公交司机、外卖小哥、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市民”群体,也同本地户籍人口一样,成为住房保障的受益者。该片有力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时代命题,从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坚定前行。
中国这一举世瞩目的成就,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 迈穆娜·谢里夫说:“我认为中国政府制定的住房保障政策,相关案例以及倡议,在实践中得到了最佳证实,应该复制到世界其他城市,以解决住房问题。”
二、不回避矛盾与问题,深刻反映人民住房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
该片直面矛盾和问题,而且是关系到14亿人如何安居的最尖锐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住房实行的是低租金实物分配制度,但仅依靠国家财政投入,租金又远远低于房屋维修管理费用,难以实现良性循环,住房建设发展缓慢。随着城镇人口增加,住房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住房严重短缺的现实困境摆在了党和政府面前。党和政府推进改革,逐步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进,经过长期的努力,城乡居民的住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高。
该片充分反映了人民住房改善的获得感。2013年至2018年,全国累计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3271万套,7000多万居民“出棚进楼”, 7000多万居民得到安居,相当于英法两国人口的总和。辽宁抚顺的采矿沉陷区陈玉芳一家被地下水淹没的老房子成为记忆,住进了高楼,梦想照进现实的新家园。吉林省延吉人陈浩瀚一家没地方住,梦想有个哪怕有厕所那么大的家也行啊! 2008年,国家加大了面向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供应。浩瀚妈妈申请到了延吉市的第一批廉租房。考虑到浩瀚一家的特殊情况,政府免去了他们的全部租金。妈妈骑着三轮车载着浩瀚和全部的家当,奔向他们期盼已久的,不再漂泊的新家,一家人高兴得痛哭不已。天津的“房改房”,张运玲在她宽敞的厨房里,烹煮着多彩的生活。原住在武汉青山区的棚户区龚益平老两口,搬进新家后小心翼翼地贴上了窗花,一个鲜红的“福”字,让人温暖,更让人心安。
三、生动讲好中国故事,重大题材绵密叙述,创新了电视表达。
该片不落窠臼,生动讲述故事,用细节填充了70年时间的线条,每集片子约有近10个故事点,小切口,小中见大,用个人命运映照大时代的手法,将近四十个感人的故事有机串联成宏伟而生动的70年安居中国的历史画卷。用平实的接地气的风格,用老百姓耳熟能详常使用语言、词汇,朴实生动地讲述身边看得到摸得着的人和事,使观众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如上海人上个世纪中期住房紧张,年轻人谈恋爱都没有地方,只好去外滩扎推“浪漫”,组成“外滩情人墙”,每当夜幕降临,成百上千对情侣在这里谈情说爱,互诉衷肠。为了解决这个当年的“头号难题”,上海市决定由政府出资,建造一批结婚过渡房租赁给大龄青年,并给房子取了一个甜蜜的名字——“鸳鸯楼”。让观众看了“笑中有泪”。又如“往日的工人村,硬像个大破窑。华中最大的棚户区,住得人发毛。是的啊,蚊蝇满天飞,老鼠到处跑。”
湖北省武汉市青和居社区居民78岁的吴传发和同伴们有板有眼的表演,这段湖北慢板唱词中讲的工人村,曾是邻里街坊们共同的记忆。2013年开始,青和居、青雅居等棚改回迁小区加速动工开建,存在了60年的工人村彻底变了样。北京市中关村创客小镇居民张藜,过去住地下室,脏乱差,环境也特别特别潮,就是天天晒被子也会觉得,床是湿答答的。这个是租了就三个月,但三个月到期了之后,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房子,被迫在凌晨的时候就把家给搬了。一米二的床就挤了三个人,就这样也挤不下去,只能在地上睡了一个人,当时就是那晚比较刻骨铭心的。2015年,中央提出将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新市民”享受保障房有了制度上的突破。2017年以来,国家出台政策明确完善保障房的分配方式,通过公租房定向配租等方式加快解决“新市民”的住房困难。北京的这片公租房小区,还专门面向创业的年轻人试点开放,张藜提交的申请一个月就通过了审批,这一次她租到了更便宜的房子,宽敞明亮,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些生动鲜活的故事,给人印象极为深刻。
四、悯人情怀“走心”精良制作,引发社会各界热烈赞扬
该片充满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悯人情怀,记者、编辑,努力践行“四力”,用精良的“走心”之作,赢得社会各界好评。91科技集团党支部书记、董事长许泽玮说:“在中国人传统思维中,家是维系社会关系的最小单元,而房子则是这种关系的载体,所以,有房住是普通大众的基本需求之一。我从《安居中国》中看到,我们国家已经从‘有房住’迈向‘住得好’阶段,从中最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在北京市海淀区工作的平善涛则对片中的共有产权住房故事深有感触,去年,他因为这项政策解决了住房难题。“当时北京有30%的共有产权住房房源分配给非京籍家庭,我也如愿以偿在海淀区购买了一套两居室。下一步我准备和女友举办婚礼,完成对她多年来的承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8级硕士生卜玉说,通过观看《安居中国》,她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全貌以及改革过程。“我的父母那辈,多数人都是自己盖房,房子都比较简陋,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现在,中国的许多家庭都搬进了商品房,房屋的质量大大提高,小区的物业管理越来越规范。城市中,越来越多的棚户区被改造,保障性住房的数量不断增多,品质不断提升,让更多人得以安居。” 看着电视里播放的专题片《安居中国》里关于房子的画面,86岁的上海老人韩秀华湿了眼眶。“面积大了,有单独的厨房和卫生间,坐电梯上下楼真方便,终于盼到了,一切都好了!”她激动地诉说着自己的幸福。巧合的是,2018年12月16日搬入新家后的第二天,正赶上韩秀华老伴臧根霖的95岁生日,这份喜悦让老两口回味至今。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摄制的四集系列专题片《安居中国》,创新展现了新中国住房领域走过的非凡历程,生动讲述了14亿中国人民住有所居的精彩故事。播出以来,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全国各地干部群众踊跃收看节目,深切感受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住房领域,尤其是住房保障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