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预定俗成而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人民生产生活中的经验和愿望等。在某些时候,俗语能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把一些深奥的道理用很通俗的语言形象而直白的表达出来。有关健康养生的内容,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部分。
“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就是日常我们尤其是中老年人比较熟悉的一句俗语,它实际上就是通俗的表达了季节气候与日常养生健康之间的关系。这也暗含了中医理论中的“三因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思想。气候变化,人的生活起居也随之改变,人的体质同样会改变,环环相扣,养身保健也要因时而变!
“夏不坐木”是因为夏天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质椅凳,由于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有时候虽然表面看上去是干燥的,但高温暴晒条件下,木材内的水分蒸发会很明显。在上面坐久了,会导致“湿邪侵袭”,容易诱发各类皮肤病、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健康问题。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重浊向下,容易伤害脾胃运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等现象。
“冬不坐石”是因为石头具有聚温性及传导性,冬季外界十分寒冷,寒属阴邪,易伤阳气。中医认为,冬季养生应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如果久坐石凳,寒凉会侵入人体,会导致人体新陈代谢能力下降,极易出现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问题以及腰腿酸痛等问题,女性则更易出现痛经、月经不调、小腹坠胀等妇科疾患。
深奥的道理通俗的说,便于流传便于理解,因此俗语中的健康智慧是很值得我们总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