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彦鹏  >>  正文
廊坊为何如此年轻?
吴彦鹏
2019年11月30日

2019年是廊坊建市30周年,想起我十几年前在《大北京地理趣谈》里写的一篇文章:廊坊为何如此年轻?

1999年,是廊坊市建市十周年,那时候我还在上大学,回家的时候看到了满大街“庆祝”的标语,这让我觉得很奇怪,这个城市怎么这么年轻?虽然,后来我知道了这个“建市十周年”指的是廊坊从地区变成地级市,这是中国特有的行政变迁。但问题是,资料显示廊坊直到1951年才成为县级行政中心镇,1981年才成为县级市。这么短的建城史和它的地理位置、历史记载都是有冲突的。

 

今天的廊坊在明清时期属于顺天府管辖

现在关于廊坊的历史描述告诉我们,廊坊的历史很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聚居,4000多年前“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这里的安墟就是廊坊的前身就是安次,廊坊的建置沿革也可以循“安次”历史上溯。最早在公元前206年,西汉政府在渤海郡设立了安次县,其故城就在今天廊坊西环路的古县村。那么又是什么让这个城市反复变迁,直到解放后,才重新走向建城的历史呢?

大水淹了老安次县

《廊坊市志》对廊坊历史的综合描述是:“现境域夏商处冀州之地,战国秦汉于蓟燕之野,晋唐属幽州之域,元明清为京畿要冲”。通过对廊坊建制的历史,我发现,在安次设县后,历经朝代变迁,安次(亦或东安)的地名一直变化不大,但县城地址却几经变迁。这和安次赖以生存的永定河水系有很大关系。在古代,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河流,所以县城选址一般在河流附近,但永定河在历史上又多次泛滥和变道,这使得安次县城不得不多次被毁又随之迁址。直到公元明洪武二年(1369年),又因永定河水患, 县址从旧州(今天廊坊西部)迁至常伯乡张李店(今天廊坊南部仇庄光荣村)。这次搬迁后,安次县城稳定和发展了600年,这么长的时间,也应该建成了一座古城。

1948年底安次解放,全县辖11个区一个镇,412个村,1949年合并为8个区。没想到l950年,永定河又发了一次大水,老安次县被洪水淹没,县址就此北迁20公里,迁到了铁路边那个已经很有名气的小镇——廊坊。

铁路成就廊坊镇

“廊坊”一词的来源有两中说法:一说“琅珐寺”、一说“侍郎房”。我觉得后者更为可信。北宋丞相吕端为安次人,其父吕植官拜侍郎,在安次县内的吕植住宅被人们称为“侍郎房”,简称“郎房”;京山铁路设站时,将站名写为“廊房”;解放后统一写为“廊坊”。

直到,十九世纪末廊坊还是安次县管辖下一个偏僻的小村,说它偏僻,是因为当时的廊坊虽然在方位上地处京津中枢,但当时京津之间的交通线并不经过廊坊,而是沿着运河走北京-通州-武清-天津一线。安次县城也建在廊坊向南20公里的的永定河边。这是一个交通不便之地。

改变廊坊近代命运的第一次机会到了。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铁路建成通车,铁路正好途径廊坊,并在此设站,之后才渐成发展成集镇,成为近代廊坊发展的开端。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军首领西摩尔率英、美、法、德、俄、意、日、奥八国联军由天津大沽口登陆,沿京山线向北京进犯,在廊坊-落垡一带的铁路沿线遭受义和团的反击,在廊坊火车站附近发生了近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义和团廊坊大捷事件。这是“廊坊”这两个字第一次与中国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

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廊坊面积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今天的“三角地”、东南西北四条主街及东小街、南小街。

1948年12月13日廊坊解放,当时面积0.5平方公里,人口近5000人。共8条街道,有房屋3000余间,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

1949年初廊坊设镇,隶属安次县。

廊坊代替安次

1951年,已经有600年历史的安次县城再次被永定河的洪水无情的淹没了,县城需要迁址,最好的选择就是廊坊镇,廊坊从此成为县级行政中心。在行政上隶属于河北省天津专区。

1966年,河北省省会从天津迁往保定,1968年迁往石家庄,天津恢复直辖市建制,但面积只有现在的市六区和北辰区、东丽区、津南区、塘沽区、西青区(杨柳青)、大港区等地。1973年,天津专区的所在地也由以前的杨柳青迁到廊坊,并将专区改名为廊坊地区,廊坊由此成为地级行政中心。廊坊地区在历史上曾经特别大,但好景不长,1975年,所属的五个县静海、宁河、蓟县、宝坻划归天津直辖市,芦台、汉沽农场也划归为唐山地区。至此,廊坊地区只剩下了安次、大厂回族自治县、三河、香河、霸县、固安、永清、大城、文安9个县。

1981年廊坊镇升为县级廊坊市,从此廊坊真正成为了城市。非常戏剧性的是,也是从这时起,安次县逐步被廊坊市取代,并成为廊坊市的一个下辖区。

1989年国家推行地市合并,市领导县的新政策,廊坊地区与原县级廊坊市合并,廊坊升为地级市。

跨越式反思

廊坊如此年轻并快速的发展,是处在京津冀之间复杂的行政变革和便捷的交通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结果比国内许多同样规模的城市都要复杂的多。

廊坊能够成为地级行政中心,地理位置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在成为天津地区行政公署驻地之前,廊坊并不比其他辖县大多少,特别是霸县的胜芳镇,在50年代的时候就是天津地区3大镇(杨柳青、汉沽、胜芳)之一。而廊坊当时仅仅作了20年的县城,但位于北京天津铁路沿线的中点这个优势,使廊坊取得了机遇,并依靠他成为真正的城市。

现在的廊坊市区,居于京津两大城市中间,廊坊西北距北京40公里,东南距天津60公里,北与北京市通州区接壤,西与北京市大兴区接壤,东与天津市武清区接壤,南与河北省永清县接壤。在廊坊有“半小时进京下卫,一小时上天入海”之说,境内有102、103、104/105、106等国道;京山线,京秦线,大秦线,京九线,津霸线等干线铁路;京津塘、京沈、津保,及在建的京津塘南、廊涿/廊密、京蓟、京开、廊霸等高速公路。几乎2/3的北京对外交通都要通过廊坊境内。

在河北11市中,作为一个建市晚,人口少,面积小的城市,廊坊能在今天取得如此的成绩是值得深思的,这不能简单的说成是地理和交通优势。1981年廊坊镇升为县级市时全市人口还不到5万人,1989年撤地建市时,廊坊市区人口不足12万,九十年代末就达到40多万,廊坊的发展是跨越式的,这得益于国家机关、外资企业等外来资源的大规模进入。

70年代初,国家组建石油管道局,地点就选中了廊坊。当时的廊坊还人口不足5万,城里没有几栋楼。但陆陆续续10万石油人进驻了小镇,廊坊的东郊不久就变成了高楼林立的城市。管道局作为驻廊最大的中央直属单位,带来了自己的学校、医院、俱乐部、研究院、少年宫等设施,这些都明显优于廊坊的同类市属设施。后来管道局又参与了新廊坊的建设,涉足房地产业等领域,并让廊坊人在全国率先使用上了天然气。

同时,大量的教育资源云集廊坊,武警学院、导弹学院、农经学院、华北航天……在2000年东方大学城建成。几十所学校使廊坊的人口构成中拥有了相当比例的大中专学生。

综合因素又推动了各类企业的投资进入,外来人口的迁入……

有人说廊坊的未来很迷离,因为他的行政区划依然复杂,不知道未来是北京的、天津的、还是河北的,但无论如何,廊坊的城市框架已经形成,而且正朝着京津走廊上的明珠迈进。

(十几年之后,现在看看最后一部分,写的还比较幼稚)

【责任编辑:吴艳鹏】
媒体人,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