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时时刻刻映照出空气的质量和污染的程度。这几年,中国的“蓝天保卫战”成绩斐然,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们享受蓝天白云的天数越来越多了,特别是那些曾经被重度污染的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更为明显。
中国生态环境部11月27日公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中介绍,2018年全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5.8%,已提前达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承诺,相当于减排52.6亿吨二氧化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4.3%,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人类在在走向工业化的过程中导致能源的过度使用,并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迅猛增长,从而导致全球变暖,不断变暖的地球和不断恶化的空气已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危害。因此,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当务之急。
根据全球碳图集(Global Carbon Atlas)公布的数据,全球碳排放最高的10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伊朗、沙特阿拉伯、韩国、加拿大。其中中国98.39亿吨(27.2%)、美国:52.67亿吨(14.6%)、印度:24.67亿吨(6.8%)、俄罗斯:16.93亿吨(4.7%)这4个国家就占总量的53.3%。
而联合国环境署在其发布的2019年《碳排放差距报告》称,二十国集团(G20)经济体的碳排放占全球总额的78%,但目前只有5个经济体遵守长期净零排放目标。报告中警告,即使考虑到各国已提交的气候承诺,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上升幅度还是会达到3.2摄氏度,而要实现1.5度温控目标,在2020~2030年之间,全球碳排放每年需减少7.6%。
在不断增多的碳排放面前,蓝色的天空成了紧缺资源,也考验着国家在治理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诸多努力的有效性。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方面中国有着一整套目标、路线图和解决方案。
按照中国向国际社会的承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说,要兑现2030年目标,意味着每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的速度需要更快,这意味着中国将付出更大努力。根据测算,到2030年全国新能源领域的投资资金需求超过10万亿元。
为减少碳排放,中国提出要走清洁能源的发展道路,推进水电开发,发展核电,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积极探索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利用等等。
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全国发电的78%左右是以燃煤为主的,粗放的能开发利用方式和能源结构,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严重,成为环境恶化的重要来源之一。自2012 年底全国大范围爆发雾霾开始,国家对大气污染的治理步伐加快,一系列政策规划密集出台,监管越来越严,排放标准越来越高,使全国的大气污染持续恶化得以遏制,治理效果明显。
自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2013 年 9 月国务院颁布了“大气十条”,提出了国家大气治理方面最重要的目标性规划;2015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2016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强调对燃煤、工业、机动车船、扬尘、农业等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2014 年 5 月由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号称我国最严格大气环境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 2016 年 12 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2014 年,国务院下发了《2014-2015 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11 月,国务院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 年)》,提出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的目标;国家发改委还出台《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 年)》,严控新建机组准入、现役机组改造升级,强化大气污染的源头治理。去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对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等七大标志性重大战役作出详尽安排。《意见》提出,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到2020年全国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
蓝天保卫战,大气污染治理是一场持久战,近几年中国在治理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和成效有目共睹。据亚洲清洁空气中心(Clean Air Asia)的报告《大气中国2019: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显示,过去5年中国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相比2017年,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78%升至79.3%,193个城市的优良天数比例大于80%,提前达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121个城市实现六项空气污染物年均浓度全部达标,同比增加22个城市。
碳排放大幅下降的成绩背后凝聚了中国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近年来我国不仅大力淘汰排放超标的落后产能、关停污染大户企业、优化能源结构、加快燃煤替代、推广清洁燃料。同时推进火电减排、大力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等低碳经济产业体系。这些举措使空气质量快速改观,可以说,中国基本形成了大气污染防治新模式。
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能源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为减少碳排放奠定基础。来自中国国家能源局的消息说,2018年,中国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2.1%,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4.3%;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均稳居世界首位。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约3.5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2012-2018年中国水力发电量呈稳定增长趋势,截止到2018年,中国水力发电量为1102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3%。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介绍,截至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764GW,其中,光伏累计装机190GW,光伏年底累计200GW。全国光伏发电量17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
12月12日《中国2050年光伏发展展望》报告在联合国马德里气候变化大会上发布,报告近年来中国光伏发电发展迅速,预计2025年和2035年间,中国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将分别达到730吉瓦和3000吉瓦,而到2050年,该数据将达到5000吉瓦,光伏将成为中国第一大能源,约占当年全国用电量的40%左右。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18年,新增并网风电装机2059万千瓦,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84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9.7%。2018年中国风电发电量达到3660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5.2%,2019年1-6月,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909万千瓦,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93亿千瓦。
中国还积极推动在全国建立碳交易市场,这一覆盖发电、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促进企业减排起着重要作用。截止2018年底,我国碳排放交易量累计接近8亿吨。
中国近年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减排功不可没。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有关课题的研究发现,减排对全国人群PM2.5暴露水平下降的贡献分为91%。2013年至2017年间中国人群PM2.5(大气细颗粒物)暴露水平从61.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2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达32%。
但是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中PM2.5的超标比例仍占一半以上。
“PM2.5问题还没有完全彻底得到解决,污染防治依然任重道远。与此同时,臭氧水平不断升高,成为空气污染治理的新难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在上个月举办的“ 2019中国蓝天观察论坛”上说。
他强调,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已成为当下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关键。
由于中国的碳排放存量巨大,“蓝天保卫战”任务依然艰巨。要实现中国政府的减排目标,还需要全社会持续努力,坚持多管齐下。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执法制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全民参与,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蓝天保卫战就一定会尽早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