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通过教授或者体验而获得知识、技能及价值的过程,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生物学角度看,学习的内在本质是认识自身的感觉,也是得到创新的内在原材料。未来网络教育未必是教育发展方向,以人为本永远属于主旋律。非常规学习是非常规时代的必然选择。
学习是从认识事物开始,认识了解事物的过程。通过语言第一要素,传承和传递思想。所谓思想,《辞海》解释为思维活动的结果或者想法。思想不是本质东西而是大脑加工修饰的产物。顺着思想寻找原材料是目的。获得思想不能作为最本质的东西;而“本质”则指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学习的本质分对内和对外。通过学习获得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每当教育改革开始之时,大家信心充分,可结果效率不佳,主要问题是没有抓到本质,也就是没有培养学生认识自身感觉。
新形势下,创新性学习具有必然性,也是适应变化万千的未来社会所应具备的一种学习体系和形式。创造性学习基本特征是不拘泥于书本,不依赖于老师,也不迷信于权威。学习与创新都与感觉有关系 。不同人对同一事物感觉不同,往往出现学着学着就创新的情况。对于很多创新,大家感觉和意识不到,这种创新只有后世方能接受,比如,“进化论”和“相对论”。这是创新的典型第一类别。
创新的内在原材料是感觉。研究过程是对感觉的调配或塑形,最后展现的成果是使用自身所在领域语言对新感觉的正确描述。所以,创新的内在本质是表达新感觉。感觉也是认识的开端。生活中我们想迫切分享自己新发现的感觉。若把一种大家还没认识到的或者全新感觉表达出来,得到认同。这个创新过程便完成了。
创新的流行性说法是人产生新的精神或者物质产物的思维与行为的总和。创新思维的本质是在于用新的角度,新的思考方式来解决现有的问题。所谓第二类创新是借鉴其他领域认识的感觉,使用自身领域语言严格正确的表达,如企业的生存借鉴生物的生存法则;第三类,利用已知的感觉互相混合,创造一种之前未有的但非常实用的新感受,与化合物和超分子一样。这种创新很常见,大部分音乐和书籍创造就是如此。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艾伯特 詹奥吉认为,创新就是和别人看同様的东西却能想出不同的事情。潜台词是,与其搞什么虚无缥缈的创新教育还不如老老实实学好知识再说。
在时代更迭和社会转型阶段,科学飞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多数人躁动不安,急功近利。人人都想成为发明家和专利人。一夜之间,智力项目,超常教材和各种天才培训陡然出现。
事实上,学习与创新正如阅读与写作。读书多了自然想表达;知道多了,一定要讲出来。很难想象,一个人不停的吃喝而从来不光顾洗手间。此乃良性循环,也是新陈代谢。想创新的人未必天天想着如何创新,何时何地创新,只要不停学习,不断实践,创新欲望及创新性就能彰显,不管是早是晚以何种形式。现代社会,人人物欲膨胀,连小朋友都想着如何从长辈那里索要更多零用钱。其实,不必总是想着结果。只要你不停学习,努力工作,钱也许就会找上门来。
这个量变和质变道理似乎再简单不过。可是人们往往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特别是东方人。也许人性使然。不过,在这个知识爆炸“抽足再入,已非前水的革命性时代,倘若不肯坐下来沉下心好好学习,甭说创新,就连充满高科技,处处智能化的日常生活都无力应对。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也颇有讲究。通常说来,以下三种情况可以参考:
其一,学习是以我为主,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比如,你是一个大学生,除了自己必修课和选修课,还可以循专业方向适当跨学科研修。所谓文史哲是一家为例,只有将此领域不断放大,你的思维维度才能拓宽,从而融会贯通基础上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当然,假若要借鉴西方文化和文明,外国语自然不可或缺。指望老师传授的只鳞片爪,就很难体验到什么是原汁原味,感受到何谓博大精深。当然,如果深入研究和专业探索,统计学很必要,艺术学似乎也不能少。不知不觉,你已经进入硕士甚至以上层次了。这时候还用担心没有创新吗?
其二,”你能找到骆驼与笔的不同,我不说你挺聪明,因为二者不同太多了;你能找到槐树和橡树共同点,我也不会说你聪明,因为二者共同点太多了。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能找出骆驼和笔的共同点,橡树和槐树的不同点。“对于黑格尔名言理解见仁见智,不过整体给人的启发1)不要眼高手低抓大放小;2)不必惯性思维绵羊效应;3)独辟蹊径才能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不要重复别人甚至重复自己。围绕真实问题,理论和实践统筹兼顾。大学校园有“能人”,村落里也不乏其人。所谓能人,通常在学习过程中不停地涉猎和比对或者不断地参与和协调。表面上是做无用功或者“管闲事”,精力和时间用偏了,其实,此乃属于创造性实践和研究性学习。
其三,创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工作上,管理中,甚至吃饭洗衣都可以做到。所以,创新未必是科学家或者博士教授们的专利。不管何种类型何种层次的创新,核心条件就是学习。时时学,处处学,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也不论是实验室还是家务事。全民创新的首要前提就是全民学习。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每个人或者每个群体在学习和创新机制上未必模版化,比如,在以色列和芬兰,基础教育、自主研修和终身学习始终带有批判性和创新元素,学习阶段、实践活动和创新过程有时是重叠的,有时又是逆向推进动态不悖。
东方人似乎惯于为学习而学习,即便满腹经纶,也只是“书虫”,甚至越学越呆。于是,在学习和创新两个环节之间,似乎需要连接器甚至起搏器触发激活,比如引导学习者联想、推理和多角度软性思考;创新创造之前学会破坏和否定;化繁为简、从负面问题寻找积极元素;专心聚焦当务之急简化构想,令构思路径直接化和目标问题导向化,从而体验学习与创新,辛苦与快感,沉浸学习潜心实践与才思泉涌和高处不胜寒之因果关系;同时,增加自信和创新意识,捕捉创新环境和激情;排除干扰因素,保持大脑风暴亦属必须。时代要求学习,社会呼吁创新。这也许就是上述天才培训,智能拔高等创新培训项目汗牛充栋遍地开花之原委。
学习可以让人快乐充实,亦可以给人表现欲望和创新冲动。然而,创新需要充分学习和足够量化;反之,创新反向刺激进一步学习,而且更加针对性、深入持久地创造性学习。纵然这个哑铃式结构需要中间把手过度,技能强化,但是,只要长此以往,必定令人在飞速发展的智能时代和科技社会不断进步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