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硕  >>  正文
黄硕:升级版“限塑令”武装到了“牙齿”
黄硕
2020年02月23日

中国升级版“限塑令”给世界树立榜样,使限塑各自为战的“单打独斗”形成“组合拳”,努力形成共同面对、群策群力、积极应对、执行有力的局面。

据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2020年1月19日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到2020年底,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

这次升级版的“限塑令”加大了政策的覆盖广度,应对措施进一步具有针对性,有利于精准施策。治理思路更清晰,《意见》明确,我国将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的思路,加强塑料污染治理。

2008年6月1日实施的“限塑令”使塑料袋有偿使用,推动中国的“限塑”行动迈出了第一步。当时的“限塑令”主要是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以及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据有关统计,在2008—2018年的10年间,超市、商场的塑料袋使用量累计减少140万吨左右。

近看泰国,泰国的最新“限塑令”从2020年1月1日开始执行。购物中心、便利店和超市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旅居泰国曼谷的笔者感受到了这个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积极变化,确实超市工作人员在结账时没有再主动提供塑料袋,而是由购物者自己准备购物袋来装所购买的商品。购物场所不提供塑料袋是限塑措施之一,催生出各式各样自备的环保购物袋作为替代品,继续服务百姓生活,没有塑料袋的绿色生活更环保。

远观欧盟,2018年5月28日,欧洲联盟委员会提出“限塑令”方案,餐具、吸管、餐盒、饮料杯等日用塑料用品可能不久以后在欧盟国家被禁用或限制使用。方案规定,欧盟国家必须减少塑料食品容器和饮料杯的使用,方式包括制定削减量目标、提供替代用品或禁止免费提供。欧盟成员国需要在2025年之前实现回收90%饮料瓶的目标。目标明确,具体还需见行动,从生活的点滴着手,逐步降低日常生活中塑料用品的出现频率。

不同地区限塑的举措无形之中促成了新业态的产生,笔者认为,这非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而是主观及客观因素的影响所致。客观因素包括,环境保护已属于世界各国及地区的共识,如何更加有效地管控塑料制品对于人类环境的消极作用是“限塑令”的出发点,为了打造全球“都挺好”的生态环境,限塑是必要的且需要长期坚持的。主观因素是人的环保意识的增强,一方面不断减少使用或不用塑料袋在内的塑料制品,另一方面主动使用塑料的替代品,从两个途径为限塑成果贡献力量。

据了解,塑料制品用后形成的垃圾在自然环境下很难降解,以普通垃圾填埋的方式处理塑料垃圾,可造成污染,加重环境的负担。海洋垃圾中,80%是塑料制品,它们对生态环境构成污染,而且其中的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生物体内,进而进入人类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此外,生产塑料袋需要石油原料,其制作过程也会对环境产生负面效应。把塑料购物袋的使用习惯一步一步地予以戒除,从官方到民间需皆重视起来,才可见实效。

“限塑令”的目的在于有效减少塑料污染。可以看出,中国此次升级版“限塑令”着眼于全产业链布局,涵盖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实行分阶段、分区域精准限塑,执行力度显著提高,是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体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力量。

笔者认为,中国升级版“限塑令”给世界树立榜样。治理塑料污染,各个国家及地区的人们不应置身事外,既然是涉及全世界的事情,地球人就都有义务共担责任,保护地球家园,从自身做起,从举手之劳——减少或不使用塑料制品开始,使限塑各自为战的“单打独斗”形成“组合拳”,努力形成共同面对、群策群力、积极应对、执行有力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