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  >>  正文
王永利:《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第二季书写感天动地捍卫生命之歌
王永利
2020年03月02日

疫情之下,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捍卫生命的抗争,就有多少捍卫生命的感动。生命是人世间最宝贵的,无论是被新冠肺炎感染的病友,还是逆行抢救生命的白衣天使,还是为抢救生命而义务奉献者,都用顽强坚韧和永不服输的精神,书写着感天动地的捍卫生命之歌,激发每一位观众心头或怜悯、或敬佩、或温暖、或悲痛、或欣喜等对生命关照的人文情怀,并把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的人文情怀汇聚为波澜壮阔的情感海洋,凝聚成打赢抗疫阻击战的磅礴力量。2月22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持续推出的融媒体系列短视频《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第二季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出和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再次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点赞。

一、彰显对生命的关照,让普通人的生命抗争成为高尚主题

严格来说《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是一个连续的系列,第一季播出了9集5分钟的微纪录片,医护人员、普通市民、外地援助者、留守武汉的外国人等亲历者,用视频记录下疫情发生初期的工作和生活景象。此时距离第一季结束仅间隔十天,《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从十集到十九集5分钟的微纪录片接续而来。而且立意更高远,主题更明确,那就是把对生命的关照拓展宽度,把普通人抗疫的故事升华为全人类在大灾难的考验下捍卫生命的史诗,如泣如诉,委婉动人,凄美悲壮,但感动山河。

看吧,一位39岁的女患者朱红,于1月23日在武汉协和医院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后连夜转往金银潭医院。从她确诊前后,公公感染离世,婆婆和小姑也相继确诊入院,她没有被击垮,而是每天坚持通过视频分享自己在医院的日常和康复情况鼓励着更多的陌生人。2月15日痊愈出院后,朱红捐献400ml血浆,用来拯救正在与病魔作斗争的病友,她表达感恩的方式——用热血让武汉好起来!

看吧,邢正涛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一名急诊科护士,他的妻子白钰是他的同事。作为北京支援武汉医疗队的一名队员,邢正涛奔赴武汉战疫第一线,他的妻子则坚守在北京的“战场”上。他们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也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在2月14日情人节,两人互相发“我爱你”,给彼此加油,爱情的力量,更加鼓舞白衣天使同甘共苦、共克时艰。

看吧,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生们每天没有时间出门理发,头发越来越长遮住了护目镜,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常常会捂湿了头发,对工作造成了严重不便。于是,一位叫Jayson决定帮医生们解决“头等大事”,每天辗转在不同的医院,为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义务剪发。如今,在武汉有越来越多的理发师开始加入免费为医护人员理发的队伍……

生命之歌,是由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谱写的,因而更容易引发共鸣。

二、彰显对希望的关照,让普通人的希望成为战胜困难的力量

在危机面前,人们常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临危不乱、坚忍不拔,这种人是智者也是英雄;另一种是惊慌失措,主动放弃,从此走向失败。这两种态度造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局。中国有句成语“哀莫大于心死”,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精神垮掉了,那么即使再小的困难也能把一个人击垮崩溃了。中国还有另一句成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何避免悲观的情绪蔓延,让希望照亮每一个人的心灵,《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从第10集到19集,更加明确对希望的关照,把普通人的朴素的愿望用故事表达出来、传递下去,汇聚起来,成为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

看吧,阮征作为北京宣武医院代理护士长前往武汉,是北京市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医疗人员。阮征工作的区域,在武汉协和医院ICU重症监护室,承担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每次喂药喂水都需要和病人最近距离的接触,近距离的接触意味着高感染风险,她每天都会收到家人朋友上百条的微信,询问她的身体情况。所以她每天都会发一条朋友圈报平安,让关心她的家人和朋友安心。“亲爱的我很好”,乐观、笑声、分享平安,既是化解焦虑的力量,又可增强全体国人战胜困难的信心。

看吧,江苏徐州,下岗工人来永和妻子张红侠,经营着一家生产户外运动防护产品的小工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夫妻二人了解到全国各地防疫用品紧缺,而他们的工厂库存的材料,正好可以生产护目面罩。于是,夫妻二人决定把已放假停工的工厂重新开工。只要防疫一线的人们仍然在坚守,他们的生产就不会中断。他们坚守在“后方”,为万千“战疫”勇士,带去亲人的关怀和祝福。

看吧,孙要强是中山市第一中学的数学老师,在疫情特殊时期,为了响应教育部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他选择了线上直播授课。原本内敛腼腆的孙要强仿佛换了个人:讲课时抑扬顿挫,热情洋溢。他知道,自己必须拿出更多的激情,才能吸引学生。

这就是当下中国普通人的心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任何困难能够压垮疫情下的中国人!

三、创新表达,记录者与被记录者“合二为一,打响融合传播之战。

微纪录片,小中见大,快速反映,直击一线抗疫故事,在此次宣传报道中,起到了“轻骑兵”的作用,作为疫情期间医疗类纪实作品的一种新尝试,《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中的记录者与被记录者“合二为一”,既是不可缺席的见证者,在突发公共事件体现中国电视纪录人的参与和责任担当,又是突发事件中的信任构建者,以纪录者第一视角呈现主题,在拍摄内容选择上也更具“个性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信息故事化传播,破除各种谣言如“武汉封城变鬼城”、“武汉人没吃没喝”、“重症室、方舱医院恐怖如地狱”等等,让世界看到真实的武汉,看到真实的重症室白衣天使在与时间赛跑治病救人的井然有序,看到方舱医院整洁温暖既救治又体贴呵护每个入住者,看到武汉无论是病人还是医务人员还是志愿者的乐观态度,看到全体中国人抗疫的决心和斗志。微纪录片通过内容精炼、体量较小的优势,第一时间传递给世界。同时全媒矩阵发力,打响融合传播之战。网络端充分运用总台融媒体平台,全网互动、全媒调度、全网传输、全域覆盖,实现融媒体传播。还联合快手、抖音、芒果TV、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微视、趣头条、哔哩哔哩、好看视频、微博、梨视频、PP视频、搜狐视频等共14家主要平台,使传播效果最大化。如果说《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第一季的9集创造了系列总话题阅读量达5.2亿、讨论量达49.7万,总视频平台推荐量达7.18亿、视频观看量达1.57亿,总直播观看量达1286.2万、点赞量达96.24万,那么第二季,也就是《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从第十集到第十九集,在此前的规模效应上,再次翻番,创造“滚雪球”的成倍增长纪录,而且随着时间的延续,数字增长越来越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既体现了电视纪录人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不缺席,有责任,有担当,是最可爱的“逆行者”,深入一线,用镜头聚焦重大疫情中个体人物的命运,暖心呈现中国人的抗疫故事,又体现了电视纪录人适应时代需要,用微纪录片创新表达,并在央视频、央视新闻、央视财经等公众号、微博、微信、客户端、央视网等新媒体形成全矩阵,融合传播,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和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的力量,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片人、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