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天下  >>  正文
李良松:为中医正言、正名、正位是当代中国的责任和使命
说天下
2020年03月15日

什么是中医?如果从字面上来分析,可理解为“诞生于中国的医学”、“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治未病为核心的医学”、“中国人创立和传承的医学”、“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的医学体系”、“以中国哲学为指导医学体系”、“以中国文化为核心价值观的医学体系”以及“致中和”的医学、“中庸之道”的医学等等。但无论哪种说法,似乎都很难将涵盖中医的内涵和实质,很难反映出中医的民族特色和本质特征。正本才能清源、去伪方可存真。因此,很有必要将中医的名实作为全面的考证和探析。

(一)现代中医概念的起点

现代意义上“中医”名词的出现并广泛用来替代中国本土的传统医药,只有360年左右的光景,那么决定新名词囊括老学问与老职业所蕴含的机缘是什么?

从明代开始,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为了区别东西方两种医学体系,先后有将中国的传统医学称为中医、国医、汉医等。同时,将从西方和日本传入的现代医学称为西洋医学与东洋医学。真正将中医名称规范化、合法化是在1936年,当时国民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关于中医两字的由来,有人说是从明代民间的传统称呼转变而来,因为郑和七下西洋,使我们对中国以外的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包括医学在内的东西方科学技术的差异也有了崭新的认识,故此也就有了中西之分;有人说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医与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给中国医学起名为中医。还有人说,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当时的医家为了区分东西方两种医学体系,故开始有了中医与西医的说法。我是第一种说法的提出者和赞同者,因为自从明成祖取消海禁、派遣郑和数下西洋之后,中西方文化开始了正面的了解、沟通和碰撞,从此也就中西或东西的不同科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我认为,最早以书面的形式提出中西医之别的著名学者当推明代的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医学家和书画家。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在学术上,他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100多部、400余万言,今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博及文、史、哲、地、医药、物理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他博览群书,四处交游,结识学友。在他的学友中有西洋传教士毕方济与汤若望,通过这些著名的西方学者,方以智接触到了大量的西方科技文献,学习到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从而更加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学识。

在方以智的著作中,论及中西医学的著作有《物理小识》、《药地炮庄》、《东西均》,、《内经经络》和《医学会通》等。方以智他在其《物理小识》一书中,记述有大量动植物的生态学内容和栽培、管理等知识。他引述了传教士“脑主思维”之说,介绍了他们关于人体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识,认为中西之学各有所长,尝言西医“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几”,故引用汤若望之《主制群征》中西医之解剖学,介绍于国人。他自己对于传统医学也素有研究,撰有多种医学著作。因此,言中西之异、辨中西之别、分中西之名者,当首推方以智。方氏可视为我国最早期提倡中西汇通思想的医家,对我国现代医学发展和中西医学的分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现代意义上的中医概念,始于西方医学的传入并与传统的中国医学分庭而立作为起点。如果将这一起点定在方以智开始全面研究中西医学并开始著述的年代,这一时间当在1650年前后。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有充分的科学文献依据。上已述及,现代意义上的中医是因为西医的出现而形成的概念。在明代,既有像方以智、徐光启这样的中西文化兼容并蓄的大家,也有像利玛窦、汤若望这样掌握西方科学技术著名的传教士,这就为为认识和甄别中医与西医的两种医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医学会通》等著作的出现,也意味着人们已经开始分析、研究和探讨中西两种医学的异同、长短和优劣,并认识到两者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因此,我把距今360年的1650年作为现代意义上中医概念的起点。

(二)是谁阉割了中医的历史

人们常说,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可人们又说,中医在我国具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那么在上古文明的三千多年的时间里,我国有医学吗?如果有,算不算中医?如果没有,那么从三皇五帝到孔孟老庄靠什么来防治疾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开始研究甲骨文中医学史料和医学思想。1994年6月出版了《甲骨文化与中医学》一书。当时我就想,比《黄帝内经》早了1350年左右的甲骨医学文献属于中医吗?

西方学者研究古埃及、古印度、古罗马等文明古国科技文化,大都将与文明的起源与历史的发展结合起来,甚至连《荷马史诗》中记载的神话故事写入正史。而我们有的医史专家,却将《黄帝内经》以前的医学都排斥在中医之外,认为只是原始先民的医事活动。对此,我一直感到困惑不解。

我认为,既然西方医学都可以将希波格拉底、盖伦等尊为现代医学的鼻祖,将他们的文献作为现代医学早期的重要经典,而在事实上,现代的医学无论在理论上、临床上都与他们没有任何的关系。同样,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上古文献中记载的医学史料、甲骨文等出土文物中记载的医学文献当做中医的一部分呢?难道衡量是不是中医仅仅只有《黄帝内经》这把尺子吗?

我认为,中医的发展历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编写:第一,中医文明史应与中国通史、中华文化史同步来写,如应从神农时代、五帝时代及夏商周时代分层次、分阶段来整理、研究和认识;第二,中医发展史应将上古文献与出土文物相结合来写,如将甲骨文、金文、陶文、上古的岩画、墓葬等实物相互参照研究,将中医的信史不断向上古推进。第三,中医专科史应在医学文献之外查找源头,如研究药物学,应与《诗经》、《尔雅》和《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动物、植物、矿物加以对比研究,三者都成书于先秦时期,分别记载了291种、821种和353种可以入药的物品名称,比成书于东汉时期、记载365种药物的《神农本草经》早了500年左右。如研究骨伤医学,甲骨文中记载的骨伤史料不仅比最早的中医骨伤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早了2000多年,妇科、儿科、眼科等其他专科也是如此。

医学的起源与文化的起源是同步的。根据本人多年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医文化史必须从五帝的时代开始写起,这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相呼应,同时还应对伏羲、神农时代的医药学史料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将之纳入中医文化史的范畴。如果要以文字记载作为实证的话,中医的信史也完全可以推溯到距今3500年左右的殷商时期。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医的文化史是五千年而不是两千年!八千年以前跨湖桥先民已经掌握原始针灸技术,五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现的成功开颅手术,都是非常有力的证明!

(三)必须规范中医的界限

爱因斯坦曾说过:宇宙有界而无限。可我们的中医有时却被看做是无界无限的大熔炉,讲的难听一点就是大杂烩。为什么这么说呢?如讲到医术,有人把三教九流、巫习陋俗、甚至跳大绳、唱大戏的统统都归为中医,我们有的人也照单笑纳。如讲到养生,有的人把胡编乱造什么功、什么法都算作是中医,甚至连茄子、绿豆、泥鳅也在一夜之间成为养生的功臣。难道说中医真的无所不包、无病不治的神秘方术吗?如果说什么都是的话,那就什么都不是了。如果说什么都能治的话,那也可以说什么都不能治。有人说中医是宇宙的全息,有人说中医包含了整个宇宙,可超越了宇宙时空的中医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我认为,将中医的界限无限的延伸,这不是热爱中医,而是在害中医!

我们所说的“中医”,从表面上来理解,一为中国传统医学、二为从事医疗活动的医生。但如果再深入揣摩其内涵与外延,我们又会遇上诸多的困惑。如果说中医是中国医学的话,那么中医就必须包括藏医、蒙医、傣医、苗医等少数民族的医学。如果说中医仅仅是汉民族的医学的话,那么其范围又似乎太局限了,因为像满族等许多兄弟民族用的也都是中医。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连最基本的范畴和内涵都没有搞清楚,这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必然会产出许多负面的影响。

中医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我认为中医的界限可以在理论、临床、方药等方面进行规范。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在理论上符合医学原理;第二,在临床上运用中医诊疗方法;第三,在方药上合理中医组方用药原则。没有违背医理、虚夸疗效和盲目用药,没有违反中医的认知思维,没有背离传统中医的法则,没有在文字逻辑上出现矛盾和错误。反之,统统都不应认作是中医。

(作者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责任编辑:王晗】
天下专栏百家争鸣,直击你最关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