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天下  >>  正文
李良松:要从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认识中医
说天下
2020年03月15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向海外广泛传播中华文化越来越紧迫、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有意义。

那么该怎么传播?传播什么呢?我认为最合适的就是传播中医文化、中华武术和中国饮食文化!前者治病救人,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仁德爱;中者强身健体,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气神;后者怡情养生,体现外中华文化中的色香味。

中医作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起到先锋和主导的作用,充当主要的桥梁和工具。

我通过对历代10万首方剂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古代的中医汤方在所有方剂中所占的仅为比重为23%,而丸药、散药、膏药、丹药等剂型都有着相当大的比例。从这里可以看出,当今中医药的汤方单一性、剂量的趋大性和药物趋密性成为制约中医药产品输出的重要障碍。

我认为,丸、散、膏、丹等成药剂型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走向世界必须还原的的主要剂型。在这里,我们还得回过头来对中医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我认为,应该从横向与纵向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理解和认识中医。

1.中医横向层面的宏观、中观和微观

中医横向层面的宏观、中观和微观,是指时空中的空间层面而言。

第一,从宏观的视角来讲,中医是指中华帝国的医学、世界中心的医学和中华民族的医学。我们所说的中华帝国的医学,是指自汉唐以来,中医文化作为中华帝国的重要科技门类,广泛传播到周边各国和世界各地;我们所说的世界中心医学,是指由于中国在清朝中叶以前,一直是以我为中心,周边各国前来纳贡称臣,周边各民族的优秀医药文化也不断被吸收到中医里面来。前者是向外辐射关系、后者则是向内聚集关系。因此,古代的回回医药、佛教医药等可以归属宏观的中医范畴。

第二,从中观的视角来讲,中医指的是中华民族的医学,是我国各民族传统医药的统称。因此,中观的中医除了源于古代中原地区的正统医药学——“中医”之外,还包括藏医、蒙医、傣医、苗医、壮医、维吾尔医等民族医药体系。

第三,从微观的视角来讲,中医指的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医药学体系。之所以讲以汉族为主体,是指中医并非是汉族的专利,而是包括与汉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其他民族。从微观层面来说,中医是与藏医、蒙医、苗医、佛医等并列的医药学体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医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宏观的“中医”侧重于文化层面,属广义的范畴;中观的“中医”侧重于地域层面、微观“中医”侧重于民族层面,二者属于狭义的范畴。

2.中医纵向层面的宏观、中观和微观

中医纵向层面的宏观、中观和微观,是指时空中的时间层面而言。

第一,从宏观的视角来讲,中医是指我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所有医药文化总和,包括上古巫医、甲骨医学、金文医学、陶文医学、诗文医学等历代医药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第二,从中观的视角度来讲,中医是指《黄帝内经》成书以来两千多年间的医药文化,内容基本局限在历代的医家、医著和世代相传的医疗经验。其中包括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中医药文化。中观层面的中医,其内容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辩证论证学说、整体观念学说、治未病学说、精气学说以及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第三,从微观的视角来讲,中医是指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后的而建立的传统医药学体系。从这时候开始,中医开始形成有别于西方医学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认知思维。将“医学”引入书名者始于金元(如金代李杲的《医学发明》、张元素《医学启源》和元代滑寿的《医学引彀》),盛于明清(如:明代有楼英的《医学纲目》、虞抟的《医学正传》、薛己的《医学指南》、胡文焕《医学要数》、李中梓《医学传心》和王肯堂《医学津梁》等21部,清代有程国彭的《医学心悟》、张仲岩的《医学阶梯》、陈修园的《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27部)。从“中医”到“中医学”,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说明中医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

如果从“学”层面来定义的话,我们可以这样来说: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和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五)中医存废与扬弃的争论焦点

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最辉煌、最灿烂的文化遗产,这是无可辩驳、不容争议的事实。但一百多年,为什么总会有那么几个小丑跳出来高喊要取消中医呢?我认为,他们这是一种南辕北辙的做法,将攻击的目标和对象异化了。为什么呢?

首先,中医先于西医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结果,并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这种存在的真理,是任何人、用任何的方法、耍任何的手段都不可能改变的事实。

第二,存什么?废什么?有废医存药、有废医废药、有废医存针、有部分扬弃、有局部废止诸说,但他们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没有系统学过中医,没有深入研究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因此,所有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片面的,既缺乏常识、也违背常理,更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背道而驰。纵观这些人的动机,或愚昧无知、或哗众取宠、或谋一己私利、或邀一时之功,才会做出惊世骇俗的愚蠢举动来。如:有人说汉字是落后的文字,要推行拼音文字;有人说中国传统音乐落后,要用西洋音乐取代中国音乐;有人说中国建筑落后,要用西洋建筑来替代中国建筑……。如果真的都这么做了,那样的中国还能叫做是中国吗?如果真的把爷爷、父亲统统都给废了,那你算还算东西!也许就什么都不是了!

第三,为什么会出现废止中医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民族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作怪。为什么这么说呢?由于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屡遭西方列强的欺凌和侵略,因此有那么一些人就认为是中华文化阻碍了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中医也和中华文化的其他成分一样,必须打倒、推翻甚至消灭。难道这样做列强就能放过中国吗?难道这么做中国就能够真的脱胎换骨吗?这种想法其实是十分天真、荒唐和可笑的。君不见,某大国为了迎合西方的口味,搞了“休克疗法”,结果造成政局不稳、经济倒退、国民生活水平下降。西方国家对此满意了吗?还是不满意!为什么?因为其最终目的还没有达到。他们还希望该国继续解体,希望该国对西方的依赖程度加大,甚至希望该国成为西方国家的附庸。因此,靠否定自己民族的历史、否定自己民族的文化来迎合西方国家口味,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意义的。如果真的是这么想的,还算是无知中有一点强国的愿望。还有那么一些人,纯粹是为了追逐个人的名利、以实现个人的不可告人的欲望。似乎只要提出一个极其荒唐、极具爆炸力的观点出来,就会引起媒体的重视,就会成为舆论争议的目标,也就能够达到出名、获利的野心和目的。正所谓“大丈夫如果不能流芳千古,也宁愿遗臭万年”。诸如“李白是蛊惑仔”、“奥巴马是我的梦中情人”不正是这种心态在作怪吗?

说实在的,像中医、京剧、国画、民乐等国粹,人人可以有选择的权利,但绝对没有废止的权利!为什么呢?因为你不看中医我要看中医,你不喜欢京剧我喜欢京剧,你不爱收藏国画我爱收藏,你不愿意听民乐我愿意听,但绝对不能因为你的好恶而剥夺了他人选择的权利!你个人可以反对中医,但你绝对不能强迫全世界的人都跟着你的感觉走,更不能纠集几个跳梁小丑给政府、给社会施加压力,以期达到荒唐可笑的目的。

有人说,我不讲存废了,讲扬弃行吗?行!但扬什么?弃什么?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哪到底由谁说了算呢?我认为,历史说了算!百姓说了算!大浪淘沙,经过历史潮流的冲刷和荡涤,精华的东西传承了下来,那些糟粕的东西必将不断被淘汰。众口铄金,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东西,没有疗效的东西,最后肯定不会有人相信。因此,在仅凭几个人的自我感觉就指指点点、妄加论断,这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表现。

套用一句网络的话来说,“哥废的不是中医,而是寂寞”。所以我说中医存废与扬弃的争论是南辕北辙,是根本不应该出现的争论命题!

(作者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责任编辑:王晗】
天下专栏百家争鸣,直击你最关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