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天下  >>  正文
做好中医国际传播,助力中国话语体系建设
说天下
2020年03月24日

截至3月18日,新冠疫情已经在中国以外的超过140个国家传播,国外累计确诊人数达到115414例,累计死亡人数达到4680例,国外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均超过了中国。

而与此同时,中药在各个海外国家均已成了紧俏产品,对传统中药的需求激增,甚至出现了断货的现象,价格也在持续上涨。意大利等其他国家的中药也纷纷脱销。

而不到半年之前,北中医等8所中医药大学才被剔除了医学院校目录。

中医药是本次中国抗击新冠肺炎中国经验的亮点。当下正是做好中医国际传播,助力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最佳时机。

1  大医精诚德

每当灾难来临,人们总盼望出现一个超级英雄,救万民于水火。

疫情爆发时,张伯礼、黄璐琦、仝小林三位院士,刘清泉、张耀圣、张忠德、闫东升等数百名专家、4900余名中医药人员驰援湖北。队伍规模之大、力量之强,是前所未有的。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大医精诚》“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张伯礼院士夙兴夜寐,致力于中医现代化三十年的他,利用十多年来积累的6万个组分库,通过计算机筛选,第一时间确定了有用的方子。他的儿子、侄子也都在一线抗疫。

为了更好发挥中医作用,他挂帅江夏方舱,亲自下舱检验舱内温度,保证病人康复条件。因积劳成疾,引发胆囊旧患,在武汉摘除了胆囊,却在第二天就投入了工作。

仝小林院士深入病区,通过对数百例病人的观察,概括出新冠肺炎的表征特点,将其命名为“寒湿疫”,用中医的方式,让老百姓立刻了解了病毒的特点和防治的方式。同时,他在古方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地理气温、病人的表现特点等,第一时间组成武汉1号方,将中药的千人千方汇聚为千人一方,为大规模铺开中医治疗打下基础。

黄璐琦院士直赴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接管了一整个病区,提出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对早期居家隔离的推荐使用中成药进行早期干预,对集中隔离症状有明显体现的,按照中医诊疗方案的协定方来使用中药,以缩短病程,减少重症的发生率,真正把关口前移。在重症患者中发挥中西医结合的协调作用针对性提出“医学观察期”,对病人进行类别区分。

北京中医院院长刘清泉最先奔赴疫区,两次往返,拟定了《新冠肺炎中医诊疗方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张耀圣,为了让更多人能接受中药,熬制红糖、大蒜和姜熬“甜辣汤”。

就算是每一个中医的基层医护,也都秉承着仁德之心。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吴芬,作为康复的新冠肺炎患者,在自身晕血的前提下,在康复的第二天,挺着虚弱的身体,靠着顽强的意志力捐献了400cc血浆。

2 科学有效

在现代科技科研均已发展成熟的今天,中医是否有效,不是看口碑,而是看疗效。只有切实的疗效,扎实的数据,才能让以科学为基础的西方研究者们真正折服。

通过通治方+政府+互联网的“武昌模式”,中药第一时间发放到人们手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首个纯中医方舱医院江夏方舱医院,在26天运营中,共收治病人567人,治愈392人,其他人按要求转出,实现了轻症病人零转重,痊愈病人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根据不同的情况拟定的武汉1号方、清肺排毒汤、宣肺败毒颗粒等中药配方,广泛参与到患者的治疗当中,湖北地区病例中医药参与率75%以上,其他地区超过90%。

中药注射剂血必净,通过710例数据分析显示,血必净联合常规治疗,可显著降低重症肺炎患者的28天病死率8.8%,提高肺炎严重指数(PSI)改善率14.4%,缩短机械通气时间5.5天和ICU住院时间4天。证实血必净具有降低重症肺炎病死率的临床价值。作为一个含8个有效成分的多靶点药物,对一整组的细胞因子的释放都有抑制作用。

中药金花清感,为了应对H1N1流感研发而成。对武汉102例轻型和普通型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发现,病人的转重率明显下降,仅为为11.8%。病人的退热时间仅为1.5天。此外白细胞、复常率、淋巴细胞的复常指数等等也都明显提高。

中药连花清瘟,对减少细胞胞内的毒素的颗粒具有明显作用,明显地抑制了一些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等一些趋化因子。通过进行试验对比,肺部影像好转率、临床治愈率、病毒转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除了在科研上有实际的数据支持,在应用上,也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这样良好的效果,这样出色的药方,如此精湛的医术,自然应当服务全球,四海流传。

3  失语挨骂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

如何建立一套正确的话语体系,是做好中医国际传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传递中国经验、中国智慧的根本要求。

东方和西方在认知上完全不同,存在跨文化信息交流传播鸿沟。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其中蕴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和思考方式。

比如一些重要概念:阴阳、魂魄、气血等,与西方解剖生理学完全找不到对应的标的物,中医药物君臣佐使配伍和西方药学底层的化学也建立不了任何对应关系。

更有挑战性的是建立在古汉语基础之上的中医药理论和知识,在现代汉语语境下中国人理解已属不易,翻译成外语是难上加难。

这种情况也导致东亚文化圈之外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无法理解中医药文化。

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失语后果是,中国顶尖的中医药大学被除名等一系列危机事件发生。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模式。

国家中医药管理的权威部门,也应组织中医药行业专家、国际传播专家以及语言学家组成攻关小组,基于中医的逻辑体系,对中医文化经典开展创造性翻译工作,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树立标准,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黄河流】
天下专栏百家争鸣,直击你最关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