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出台的新中国首部民法典,吸引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中国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民法典的出台,必将掀起民法的学习热潮。在各级单位、干部职工、法学界学习民法典的同时,真正让民法典走近群众是这个时代的使命。
新中国的民事法律,最早是从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婚姻家庭立法开启的,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中国共产党对婚姻家庭法的重视可追溯到革命年代,1931年,毛泽东就亲自签发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1948年9月20日至10月6日,解放区妇女工作会议在西柏坡召开,会议期间,刘少奇对邓颖超等中央妇委的同志说:“新中国成立后,不能没有一部婚姻法,我们这么个五亿多人口的大国,没有一部婚姻法岂不乱套了?这个任务交给你们中央妇委,你们马上着手,先做些准备工作。” 会议结束后,中央妇委立即成立了由邓颖超主持的婚姻法起草小组,正式开启了婚姻法的起草工作,在经历了多次征求意见和修改后,1950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获得通过,于5月1日正式实施。之后几年间,一场场宣传与捍卫《婚姻法》的运动在全国展开,1953年2月1日,周恩来签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贯彻婚姻法的指示》,要求“展开一个声势浩大、规模壮阔的群众运动,务使婚姻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发生移风易俗的伟大作用”。一场持续数月的《婚姻法》宣传运动席卷全国,报纸、广播、电影、戏剧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媒介都被用于宣传《婚姻法》(参见人民日报2019年9月6日《为什么新中国第一部法律是婚姻法?》)。经过全国广泛深入的宣传推广,婚姻法真正走近了老百姓,成为老百姓婚姻家庭生活的法律保障和行动指引,规范了结婚、离婚、父母子女关系,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与老百姓生活最密切,也是最贴近老百姓的民事法律。在那个年代,人们的守法意识也极为强烈,大家严格按照婚姻法的各项规定,规范着婚姻家庭生活。
十一届三中全国召开,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1979年党中央就启动了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工作,这次起草工作最终以1986年通过《民法通则》的方式,开启了民法典长达34年的长期积淀过程,在此期间,先后出台了合同法、担保法、继承法、收养法、物权法、侵权行为法等,这一路探索的过程,也是一路积淀的过程,更是不断的系统化、专业化、理论化的过程,随着民事立法越来越纷繁复杂,民法越来越成为法学专业人士的玄学,虽然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多的得到了民事法律的界定和保护,但是民法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并没有因此而越走越近,实质上也有越来越疏离之感。切莫说老百姓与民法之间的距离,就是在法学院校的同事中,一个其他部门法领域的教授同一个民法学教授之间关于民法问题的深度对话,都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此情形下,虽说“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但实质上却是,在民法的纷繁世界里,普通老百姓是相对茫然的。
本次民法典的出台,在全社会掀起了关注民法典的新的热潮,应该是推动民法走进群众的一次绝佳的契机,但是,要让民法典真正走近群众,笔者以为,还需要下大功夫,解决好下面各个问题:
其一、要解决好“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如何走进社会生活问题。民法典只有真正走进社会生活,才能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指南,才能够更好的指引人们的社会生活。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与民法典中的各种规定息息相关,但是,老百姓不可能像一些有实力的公司那样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对其日常事务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咨询把关,因此,要把写在纸上的“百科全书”,变成行动中的“百科全书”,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且必须是有用、有效、适合的工作。
其二、要解决好“公民的权利宣言书”与“现代公民的责任意识”的契合问题。“没有义务的地方,就没有权利。”在新中国七十年民法的发展、沉淀、探索、历练、创新的曲折进程中,以人民的权利保护为中心,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于公民的保护的设计,在不断完善和健全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公民的权利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但是,与强化权利意识所对应的公民的责任意识、义务观念、诚信精神、公德素养等,还不能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不能与权利的保护相契合。甚至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别人的“权益”,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故而,当我们吹响“开启权利保护的新时代”的号角的同时,一定要用同样的声调高呼:“走进权利保护的新时代,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通过信守义务去呵护”。
其三、要解决好“曲高和寡” 与“道近易从” 的问题。新中国首部民法典之所以最终能够成功编纂,并将迎来在这个时代诞生,是中国几代法律人、几代民法学家、司法实践专家、立法者艰苦卓绝,不断研究创新民法理论,不断探索民法实践的结果。民法典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精准的法律语言体系、蕴含着科学的民事法律理论体系,这也是法律人“民法精神”和“学术精华”的一次最大的汇聚,对于法律人、尤其是民法学界来讲,这是法律人生中的一场难得的“法治盛宴”。因此,随着民法典的出台,各个学术舞台,各界学术达人,一定会充满激情开启各种学术交流、演讲、培训,一定会掀起学习民法典、讲授民法典、研究民法典的热潮。然与此同时,根据笔者近期在城乡社区的调研中得到的反馈,基层广大群众、城乡社区工作者,也对民法典翘首以待,他们也强烈渴望专家学者能够用彼此相通的、听得懂、用得上的方式,送来“民法慈母般的眼神”。因此,要解决好“曲高和寡” 与“道近易从” 的问题,真正让承载“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走近群众、呵护群众权益,指引法治生活,构建法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