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毋庸置疑,各国携手通力进行抗疫合作是应对这一国际突发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的唯一正确途径。但截至目前,全球抗疫的实践表明,各国在应对这一突发事件的国际合作方面表现出政治意愿不同、应急协调机制不足、民众认知程度有差异等问题。我们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以语言优势、国别和区域研究优势为主要特色的外语类院校,可在应急语言服务、助推抗疫国际合作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抗疫国际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合作政治意愿不同
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爆发后,各国对中国的态度表现出极大差别。大部分国家对中国战疫不仅给予了积极评价,而且向中国提供了防控疫情的资金与医疗物资援助。少数国家却抱着隔岸观火的态度,采取了撤侨、污蔑、取消航线等不友好、不合作的行动,更有甚者,把疫情当作是遏制中国的契机,不但对中国趁机落井下石,还对中国进行政治抹黑、政治讹诈和政治挑衅。这说明,当前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性重大疫情时还缺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没有体现出“同呼吸、共命运、休戚与共”的国际合作意愿。疫情迅猛蔓延的事实表明,这不仅是在对中国表现恶意,更是对全球快速有效抗疫的阻碍。因此,要顺利开展抗疫国际合作,首先必须确保各国都能拥有强烈的共同政治意愿。
2.各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合作应急协调机制不足
中国战疫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取得重大成就,是因为中国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以“全国一盘棋”的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迅速遏制住了疫情扩散。然而,其他国家并没有在疫情爆发之初与中国进行同步协调行动,甚至有的国家还屡有以邻为壑之举。等到新冠肺炎疫情在其自己国内蔓延时,医疗能力、防控能力、物资供应能力瞬间堕入窘境,“群体免疫” “放弃检测”“不再通报确诊人数”等令人瞠目的放弃策略,以及无视他国疫情而扣留过境防疫物资等令人愕然的行为,即是仓惶应对、举止失措下的具体表现。
3.各国民众对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合作认知程度有差异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中,中国的所有民众都成为抗疫的积极个体。从中央到各级地方,因地制宜地制定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国家要求的隔离制度,不惜付出“封城”“停工”“停课”的代价,有效地阻止了疫情的更大传播。反观国外,许多民众在面对疫情时,并没有在采取一致行动上形成共识,盲目将所谓“人权”与抗疫措施对立,不戴口罩、大规模集会、照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跨国旅行等行为屡禁不止,极大抵消了抗疫国际合作的努力,加速了疫情的全球扩散。
二、外语类院校可在抗疫国际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1.利用国际教育合作交流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
新冠疫情防控实践表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类院校普遍国际化办学程度较高,外派留学和接收来华留学的学生数量均较大。外语类院校可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通过出去和进来的学生,积极有效地宣传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具体而言,对外派的留学生,宜进一步对其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教育,强化其对这一理念核心要义的把握,并使其在外能进行准确传播,从而逐渐形成规模效应;对来华留学生,宜专门开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课程,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仅使其真正理解有关内涵,并能主动对其来源国的亲属、民众进行宣传,从而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国际社会得到更加有效传播。
2.外语类院校可以发挥沟通桥梁作用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良好的信息沟通是顺利开展国际合作的必要前提。疫情刻不容缓,不同于其他公共事件,及时透明地相互通报各国事件进展、准确无误地交流各自的防控经验尤显紧迫,都需要语言发挥重要的沟通桥梁作用。我国外语类院校普遍具有语种多、翻译人才多的优势,在抗疫国际合作过程中,数据信息及诊疗方案的共享、远程会议的举行、抗疫政策措施的沟通、国际医疗援助的开展、科研合作的推动、多国多边间的磋商,千头万绪,仅仅依赖少数有一定外语能力的医疗专家不但难以完成任务,更会严重牵扯他们的精力,影响他们在专业方面的投入,而外语类院校则可以为此提供终极、充分、高水平的语言保障服务。
3.外语类院校是抗疫国际合作的语言志愿服务主力军
我国外语类院校不仅具有突出的天生外语学科优势,而且往往都拥有一支稳定的、较大规模的语言服务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中不乏志愿服务工作热情高、语言服务实战经验丰富、外语水平高或兼通多语的优秀人才。引导、组织这些志愿者参与抗疫国际合作,不仅可以提供优良的语言保障,助力合作效度的提升,同时,对师生志愿者的科研、教学、学习等也会起到极好的实践、检验和促进作用,能实现“多赢”的效果。
4.外语类院校可对应急管理和医疗卫生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外语培训
抗疫应急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的多数工作者不具备较高的外语或多语能力,但在抗疫国际合作实践中,医疗援助的实施、面对面的专业沟通、紧急疫情的会商、具体病例的合作救治,有时等不及中间环节进行信息转换,而专业人员本身的专业知识加上较为简单的外语沟通,或许就能解决问题。外语类院校可在突发国际公共卫生事件时,迅速梳理多语种专业知识,以简单、灵活的形式,面向相关人员开设针对性的外语培训,在一定程度上突击提升其参与抗疫国际合作时的应急沟通能力。
5.外语类院校可以加强对世界抗疫经验知识的译介,提升民众的认知能力
全球化时代,各种突发国际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时刻存在,需要各国民众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应对能力。在此基础上,民众对国家采取的必要政策、措施和行动才能理解和配合,从而各国在应急协调机制方面才能达成一致。历史上,世界各国在应对突发疫情方面经验和不足均同时存在,相互学习、交流互鉴可以实现取长补短的目的,从而为民众在应对突发疫情时能够采取相对正确的态度和行动奠定必要认识前提。外语类院校应根据国家和国际社会需要,选择有价值的国外专业书籍和文献进行翻译,供中国学习借鉴;同时,更应该把中国的经验和成果及时介绍到国外,这既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然要求,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要求。
6.外语类院校应积极传播和维护中国在抗疫国际合作方面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随着实力不断提升,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中经常面临西方国家的曲解、指责和污蔑,经常面临西方的话语霸权和话语陷阱。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外语类院校必须担当的时代使命。在应对重大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时,在进行抗疫国际合作时,由于国家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有些国家普通民众可能会对中国的某些做法不理解,如果再加上其官方或媒体的刻意误导,就有可能会形成对中国不利的舆情。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外语类院校必须积极发声,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段,介绍宣传中国抗疫的努力和成绩,让西方民众正确认识中国所作所为,从而争取尽可能广泛的国际舆论支持和道义援助,为中国在抗疫国际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作者简介】余江,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授